1、利率管制影响了国内资金的充分利用,恶化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地位 。目前外资银行享有超国民待遇,外资银行被允许在规定的利率基础上收费,但禁止中资银行收费。这实际上相当于外资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而中资银行的贷款利率却是管制的。国内商业银行无法根据项目风险的大小确定贷款利率,因此出现了所谓的“惜贷”现象,客观上也使贷款流向大中企业,流向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这样,对利率敏感的效益好的非国有企业由于无法获得贷款而不能增加投资,削弱了利率政策的投资效应。国有银行因宏观紧缩吸引了大量储蓄存款,但却不贷给赢利高的非国有企业,迫使企业尤其是三资企业利用外资,这就客观上导致一方面国内大量资金闲置,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外资涌进。这是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入和国内储蓄过剩同时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利率的管制,国有银行有大量资金头寸却贷不出去,外资银行便从间业拆惜市场以较低成本将国有银行利用网点优势花大力气吸收的存款拆借过来,再贷给资金短缺的三资企业。加入WTO后,不推动利率市场化,必将束缚国有银行的手脚,使中资银行的网点优势无法发挥,国有银行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2、利率机制的僵化使宏观调控受到约束。利率管制制约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使我国的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利率难以理顺。目前,我国远期市场仅限于中国银行实行的经常项目下、最长6个月的远期结售汇,从规模和时间上无法满足需要。由于远期外汇市场的价格是由利率的变动生成的,利率管制也使远期交易市场无法真正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在政府推动下逐步发展,但由于利率管制和债券利率没有与风险程度挂钩,各种债券为主导的资本市场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公开市场利率为主导的货币市场利率没有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货币政策要通过金融市场传导,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结构受到管制,无法形成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和灵活的利率体系,必然使货币政策效应大打折扣。
3、利率管制易使内外部经济失衡。开放条件下,利率管制易使内部外部经济失衡。如果资本的国际流动是完全自由的,即资本的国际流动对利率水平的国际差异非常敏感时,极小的利率差异也会引起极大的资本流动,完全的资本流动会使国内和国外的利率差异完全消除。这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丧失了独立性。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假定某个国家想提高利率,它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就上升了。很快,全世界的证券持有者会重新安排其财富以利用这一新的利率。随着巨额的资本流人,该国国际收支平衡呈现大量的盈余;外国力图购买该国的资产,这倾向于引起货币升值,并迫使中央银行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将购买外国货币,提供本国货币。这种干预引起本国货币存量增加,结果,最初的货币紧缩被抵消了。这一过程在国内利率被降低到最初水平时才告结束。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的国际流动是完全自由的,货币政策将失去独立性。利率无法摆脱世界市场通行的利率水平,任何谋求独立货币政策的尝试都会引起资本流动和必然的干预,直到恢复到世界市场的利率水平。
尽管目前我国的资本项目还没有放开,但自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经常项日下可以自由兑换以来,外资已可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渗透进我国。由于中央银行以人民币汇率稳定为政策目标,致使汇率对外汇供需的变化缺乏弹性。由于国内外利率差距较大,对国际短期资本吸引力很大,一些国际热钱开始采取非常的手段结汇,套取利差汇差。各种境外资金通过各种政策“灰色”地带或黑市渠道将资本汇入大陆,以合法的贸易结汇方式套息,这可从1994、1995、1996、1997年中国连年外贸结汇资金超过进口贸易幅度看出。而1998年以来,由于国内连续下调利率,而美元则连续上调利率,这种国内外利率差距,又引起了各种形式的资本流出。国际热钱除套利外,还扰乱我国的经济金融秩序。近年来,中国的假出口、骗退税,三资企业中的虚假投资和价格转移,房地产业中的炒地皮、外销房以及期货、股票市场的狂澜都有这些国际游资神出鬼没的踪迹。而正是由于我国管制利率,刻意追求稳定的汇率,没有利率、汇率风险,形成政府对利率和汇率的隐性和显性担保才使国际游资放心大胆地进入中国。 由于人民币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央行被迫买进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扩大了人民币的投放。这就削弱了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力度,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另外,稳定的汇率也吸引了投机资本。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双顺差中有相当大部分的外资即可能是以套利套汇为目的的短期“游资”,这对我国的经济稳定有很大破坏性。同时,央行对外资流入进行对冲干预的力度也是有限的,而若采用对冲措施则要牺牲国内经济增长。维持这种扭曲汇率,在我国出口仍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东南亚各国的货币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可见,在汇率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国内外利率不一致将引起资本流动,导致内外部失衡。而且在人民币汇率僵化、利率管制条件下,为确保内外部平衡,中央银行被迫进行冲销操作。中央银行的这种过多的单一方向干预对货币政策冲击越来越大,甚至难以抵消,即冲销操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效用越来越小。
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世界各国实行市场利率之初,大多数都引发了利率水平的大幅度升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在管制利率下,政府强行将利率水平压低。一旦利率放开,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时,过旺的需求通常导致利率水平的持续升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利率水平升高隐含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筹资成本增加,导致投资规模锐减。社会筹资成本增加,其一表现为企业筹资成本增加,投资积极性降低,投资规模缩小;其二表现为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增加,加重了财政负担,导致政府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减少。二是过高利率吸引外汇过量流入,引起通货膨胀,造成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利率市场化后,由于房地产和证券市场的高额回报,有可能吸引大量的信贷资金通过种种途径流入。当信贷资金分流到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后,必然会引起其价格飚升,从而诱发“泡沫经济”。这是在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都曾经发生过的
2、对银行的影响。在利率管制下,商业银行只是利率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只有贷与不贷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拥有了两项权力,即贷与不贷的权力和贷款价格制定的权力,银行既是利率的制定者又是利率的执行者。对商业银行来说,不仅增加了工作难度,也隐含着“人情贷款”和借机提高贷款利率的风险,从而诱发新的金融腐败。在管制利率下,贷款利率低,当银行感觉贷款风险大而又得不到高的收益时,往往“惜贷”,使市场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为获得高额回报,会向愿以高利率获得贷款的客户发放贷款,从而使银行放款的风险增大。如果部分企业利用银行的这一心理,借款后长期不还,可能导致银行的不良资产加剧。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这种竞争势必削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形成新的金融博弈,产生高利率“纳什均衡”—谁先降利率谁先吃亏,从而导致过度竞争和中小存款机构退出市场,增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风险。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银行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手段来吸引客户。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全国城乡的营业网点和先进的结算网络资源优势,与广大客户建立广泛的联系,可以代理其他更多的投资工具,使银行业务多样化,吸收投资。通过调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经营状况,了解其还款能力,确定贷款利率。使商业银行科学合理确定经营成本、经营价格,追求经营利润,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3、对企业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会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定价。资信良好、还款能力强的大企业,银行提供贷款的风险小,是银行的优质客户。这部分客户是银行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各家银行争夺的对象。因此对这部分企业来说,贷款利率预计不仅不会升高,反而会有所下降。对中小企业来说,银行提供贷款的风险较大,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其贷款利率会上升,但经营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将会更容易获得资金,成为银行贷款的主体。与此同时,由于贷款利率提高,企业从银行取得资金的成本增加,一方面会促使企业寻求更多的筹资渠道,形成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组合,另一方面也迫使企业在其他环节厉行节约,降低经营综合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