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居民的影响。在存款利率没有放开的情况下,不论居民到哪家银行存钱,利率都是相同的,居民往往是以取款方便为原则选择储蓄机构。利率市场化后,不同银行同一币种和期限将会执行不同的利率;同一银行相同的币种、相同的期限也可因存款金额的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利率。因此,实力强、信用度高的银行存款的利率可能略低一些,因为这些银行的风险低,存款安全系数高。而实力较弱的银行则有可能用高利率吸引储户。居民在存款时就可以如同在市场上购买商品一样“货比三家”,甚至可以通过与银行砍价作出选择。稳重的居民可以选择利率不高但有实力、风险小的银行存款,敢于冒风险的居民则会选择高利率银行存款以获得高额利息。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对居民的贷款利率放开,不同的人从银行获得同等金额和期限的贷款利率也会不同。居民信用程度将在个人贷款中起着重要作用。银行将根据居民的信用状况、职业、有无固定收入等综合情况决定每个人的贷款利率。信用状况良好,有固定收入来源,职业稳定者,可以以较低的利率从银行获得贷款。有不良信用记录,收入不稳定者,即使愿意出较高利率,银行也有可能考虑到还款的风险而不愿贷出资金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
尽管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层次的操作都已经证明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但是,利率改革成效的实现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至少包括:稳定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健全的微观基础即银行和企业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与此相比,当前我国在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上虽然已初步具备了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但无庸讳言,我国的利率改革仍面临许多的制约因素,这都限制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行。
1、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微观基础缺乏。从银行方面来看,我国银行并没有成为金融市场上的真正主体,与其相关的金融交易机制尚未充分实现市场化,银行仍然要被迫进行政府指定的政策性融资,并未因国有企业效益低下而形成大量的呆账和坏账背上沉重的包袱,这严重影响其商业化经营。同时银行本身的经营理念也没有彻底转变,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有相当距离。再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还未取得更大进展,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完全建立,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行为未完全市场化,仍存在严重的预算软约束,对资金需求的低利率弹性,信用观念淡薄,从而使利率发挥不出应有的调控作用。由此,市场微观机制的不健全,市场主体的尚未完全复位,不仅使得利率市场化的功效难以发挥,而且大大增加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2、尽管这几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平衡,各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程度各不相同。货币市场远远落后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也远远小于股票市场,而且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发育还不很完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虽已建立,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基准利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国债发行市场化程度也不高,期限结构缺乏均匀合理分布,长、短期国债发行规模很小。这些都阻碍了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
3、我国的金融监管机制还有待完善。监管手段单一,尚无一套完整的能约束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机制,对于一些逃避金融监管的行为也缺乏有效的控制,部分金融机构违规操作严重,进行高风险投机,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导致全社会金融风险不断加大。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发展的新情况变化,不但造成了利率市场化所需的金融机构微观经营机制无法培育与形成,而且还导致了恶性和无序竞争。这必然给利率市场化进程带来更大的风险。
五、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单纯的利率问题,它实际上是整个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和货币市场建设、取消信贷限制、放松外汇管制,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密切相关的,这些改革的进行都以完善的金融市场为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都初具规模,并不断发展。但在市场建设上仍存在薄弱环节,如市场监管的有效性、运行效率、交易品种等,特别是市场的金融创新能力仍受到束缚,现有交易品种都为即期交易,缺乏远期、掉期、期货等衍生工具品种,商业银行缺少规避风险的手段,同时由于受市场交易规模、参与对象范围、市场割裂等因素的限制,生成的市场利率仍缺乏代表性,难以起到商业银行市场基准利率的作用。为此,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对于推进利率市场化十分重要。
2、建立统一有序的同业拆借市场,促使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同业拆借利率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选择同业拆借市场作为突破口。近年来,我国同业拆借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的松散性、分割性和区域性,而且同业拆借市场与其他货币市场(如国债市场、商业票据市场)还未形成相互联系和有机运行的整体。我们应在现有资金市场的基础上组建同业拆借市场组织体系。首先,各商业银行可分别设立一家同业拆借中介机构,来负责系统内横向资金余缺的调剂。其次,建立全国资金融通中心,进行跨系统、跨地区的资金余缺调剂,为全国同业拆借市场提供报价、咨询服务。
3、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批发、后零售,先调整幅度,后彻底放开的方式,逐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1)先进行贷款利率改革,适当放开其浮动幅度,由各商业银行根据企业的资信和市场状况,在中央银行确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浮动,确定对企业的各期限、各档次实际贷款利率,这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达到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也有利于加强商业银行及时向市场传递中央银行的利率意图。(2)对存款利率的改革,应先放松对大额存款的利率管制,同时适当增加存款利率档次,并可在贷款利率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规范存贷款间计结息规则,使两者建立相关对称关系,从而为今后全面进行存款利率的改革打好基础。
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我国利率机制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作为利率调节的对象,产权不明晰,预算约束软化,行为不规范,从而使其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所以我们必须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首先,要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落实企业自主权。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享有财产收益权,并有权监督企业经营行为,选择高层管理人员,但无权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作为法人实体,拥有法人财产权、机构设置权、人事变动权等,但必须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其次,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建立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在给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的同时,由企业自担风险。再次,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使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总经理、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之间形成目标一致、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的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来增强企业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当前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