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信用文化是风险管理有效保证。从本质上来说,风险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而这种结合的好坏则取决于信用文化。信用文化作为对风险的文化态度,是一个贷款机构中存在的原则、活动、惩罚和奖励的集合,在今天无论被提到多么高的重要性程度都不为过。特别是中小型银行,在各种实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如果信用文化真的进入了银行的血液,贷款人员的行为就与银行的价值密切相关,那么就为这个银行的政策、程序能提供有力的支持。信用文化建设应从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上入手,从上而下的改革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另一方面要加强员工培训,培育风险意识,通过组织安排和激励机制将深深的植入银行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之中,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进一步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包含的范围广泛,种类多样,涉及银行的各种业务领域,管理人员和基层业务人员都担负着控制操作风险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银行全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以营造出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环境。建立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员工都清晰了解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在内部风险控制文化的建设中,高级管理层应首先了解主要操作风险所在,在日常的管理中积极倡导建立有力的风险控制文化,将内部控制战略和政策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各个层级的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使操作风险控制成为全体员工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目标。
(二)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对风险管理理念高度认同
以内部评级体系为例。第一,两者均认为内部评级体系是风险管理的基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内部信用评级的资本金计算办法,这表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于内部评级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银行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到规范资本与经济资本的一致,从而在同等资本额下,可提供更多授信,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第二,风险管理理念实现了两者目标的一致性。对被监管者来讲,内部评级体系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监管资本降低上,更重要的是提供给银行以内在动力,为信用许可、信用定价、财务预警、收账策略、资产组合管理提供较为客观的判断依据,更为战略重组、资产证券化、混业经营提供制度和技术平台。在构建内部评级体系的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内部评级系统的操作必须经过监管部门的同意,并能经受经常性的检查,以保证符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包括:第一、风险定量化,第二、涵盖所有风险,第三、数据库的完备,第四、体系的标准化。
(三)有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一,从目前看来,金融体系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现实原因和相互动力。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迅速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环境,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经济金融的全球化直接推动了全球范围内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原则和框架的整合与统一,并且促使这些原则和框架要及时根据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进行调整。如何使监管原则更为灵敏地反映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银行的风险监控始终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越来越成为全球银行业关注的重大问题。第二,从历史地看,本世纪70年代以来,放松管制成为全球银行监管的普遍趋势,与这一趋势相伴而行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动日渐活跃,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的活跃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竞争日趋激烈,银行经营风险明显加大,促使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不断探索建立新的经济环境下的金融监管方式,以维护金融市场中银行体系的稳定。同时,伴随着跨国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银行的业务迅速扩大,银行危机的传染的可能性增大,各国监管方式上的差异也增大了监管跨国银行的难度,于是,建立适应新的国际环境的、统一的国际银行监管原则和风险管理框架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六、评述性结论
第一,新巴塞尔协议无疑是对旧巴塞尔协议的一次具有创新意义的扬弃。它比旧协议更复杂、更全面,充分考虑了银行可能面临的多种风险;其风险敏感性也越大,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引起风险的多种因素;它还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评判资产风险的方法上为银行提供了多种选择。此外,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将使银行更透明地面对公众。第二,新巴塞尔协议同样也存在有待完善之处。首先是主权风险问题。虽然国别标准的地位下降,但它仍然在银行的资产选择中发挥作用,其潜在的影响力仍不可低估;其次是风险权重问题。级次的有限增加自然无法与资产风险的多样性差异相匹配,而风险权重影响因子选择中的不确定因素则更多。若由监管当局确定LGD等指标,难以充分保证当局指标选择的客观、公正和科学,若由银行自行决定,这样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此外还有计量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再次,个别标准的统一问题。从目前来看,8%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已经深入人心,但8%成其为标准的依据仍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第三,新巴塞尔协议为金融监管和被监管者指明了银行风险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新协议要求银行使用的基于内部评级的风险权重计量方法对于优质资产比重较高的国际性大银行而言,资本金要求会相应降低;对于打下雄厚的数据基础的国际性大银行来说,运用这种方法可谓驾轻就熟;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提出以及风险计量方法的升级都意味着监管理念、手段、方法以及技术等都必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发生质的飞跃,尽管存在疑点和不足,新协议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资本协议框架,它对银行业的稳健运营已经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秉孟等主编《亚洲金融危机最新分析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7月版。
2、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第四版,出版日期:1998年08月第1版。
3、萨缪尔森《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4、陈志:《银行监管、货币政策与监管改革路径》,《金融研究》2001 年第7 期。
5、《西方经济学》。
6、唐国储:《新资本协议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金融时报 2004年05月11日。
7、唐国储:《内部控制 全面风险管理与新资本协议》中国金融 2004年第13期。
8、《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巴塞尔委员会 1997年9月。
9、魏建华:《巴塞尔协议的监管思想及其深化》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
1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中国银监会 金融时报 2003.5.15。
1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翻译,2003年4月版。
14、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6月版。
15、Credit Risk Rating at Large US Banks, 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Nove 1998。
16、Sound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Use of Internal Credit Risk Ratings at Large Banking Organizations,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Sept, 1998。
17、BIS, 1999. ‘Credit Risk Modelling: Current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 Basel, Switzerland。
18、Philippe Jorion, Value at Risk: the New Benchmark for Controlling Market Risk, McGraw-Hill, New York,1997。
19、Altman, E. I. and Saunders, A., An analysis and critique of the BIS proposal on capital adequacy and rating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ial,2001.1.。
20、Guidance Note on Minimum Requirements for Internal Rating System(Draft), HKMA, Sept 2001。
21、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2001, Principl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interest rate risk。
论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新理念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五)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