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内化途径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关键在于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公民的世界观和信念,成为公民人格的需要结构的内容,成为一种人生的一种追求,即达到人格的“超我”。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内化途径和方法。
(一)用日常规范来制约。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研究表明:“改变个人的态度用群体规范比个别劝说更有效果。”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变为群体的意识,要求大家服从甚至可以采取一些经济、行政、法律的制约惩罚手段来保障实施,使公民在服从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同,最后发生内化,转变为自己的需要,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利用榜样作用来影响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品质的先进代表人物,可以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典范,并形成进行肯定评价的舆论态势,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由于肯定评价的效果,可以使人产生模仿,在模仿中发生自居作用而转变成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同,最后内化为自己人格需要结构的一部分,从而真正提高了人的道德规范的意识 ,由于认识的提高,也就具有了社会主义道德感及责任感、义务感,社会主义的道德行为也就蔚然成风。
(三)加强舆论导向的作用。
正确的舆论作用,一是可以澄清人们的模糊意识,提高正确的道德规范信念的层次。二是可以使人们的行为,由于舆论的压力,而与舆论导向相顺应,这种顺应的长久以往,也会通过认同而走向内化。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舆论导向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四)发动和组织在校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活动。
心理学家球思的实验表明:“共同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越多,个人态度的改变也就越有效果。”公民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宣传活动及实践活动中,使自身的社会主义道德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社会肯定的强化作用下,其思想意识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不断得到提高,最终成为本身所具有的性格内容。
习总书记曾说:“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大学担负着培养国家良才的使命。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陶冶品德操守,建设精神文明,这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今日在大学校园聚集的学子,将是明日国家、社会、民族的英才。党和国家为同学们创造了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就是希望有这样一个优秀的青年群体,努力地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自己的法律修养,能够尽快成长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做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