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价值的调查,探讨和研究, 我们都已经看到它的必要性。但教师是不是需要参与学校的每一项决策呢? 如果不是, 那么又应该参与哪些决策,不该参与哪些决策呢? 教师如何参与学校决策,才能起到有效性呢?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调查了自己所任教学校的老师和周边学校的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教师如何参与学校管理的^论文,通过调查和研究表明教师并不是希望参与学校每一项决策, 而且通过探讨,“都参与”并不比“都不参与” 效果好。 很多人认为, 教师参与决策次数越多越好, 频率越高越满意。 是否真的这样呢? 据我所收集到的^论文,阿露托和比拉科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程度与教师的满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他们把教师参与决策的程度分为三种不同的状态: 贫乏(参与的太少 )、 饱 和 (参与的太多 )和平衡(参与的不多不少 )。 测试结果表明, 参与程度处于平衡状态的教师正好是最满意的一组, 而认为自己处于贫乏状态 或饱和状态的教师, 相对来说则不太满意。我校教师也一致认为,在教学的同时不太可能去参与学校的每一项决策,那究竟什么样的决策需要教师参与呢? 据我所收集到的^论文,埃得姆·布雷杰斯的研究就很惹人注意, 他 提出了“ 认可区模式” 。 所谓“认可区” , 指的是教师毫无疑问愿意服从的管理指令及 愿意按管理者行事的范围。他认为, 当决策处于认可区之内时, 参与不起什么作用,而当决策处于认可区之外时, 参与才是需要的。可是, 我们又该如何区分认可区和非认可区呢?据我所收集到的^论文,布雷杰斯给出了相关性和知识性两种原则或者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 如果决策与教师有较大的利害关系( 高相关 ), 并且教师具备与决策内容相关知识经验 (高知识 ),则决策在认可区外, 需要吸纳教师参与决策。反之, 如果决策与教师利益低相关,并且教师只具有低相关知识, 则决策在认可区内,无需吸纳教师参与。布雷杰斯从教师的相关性及知识的两个维度提出“认可区模式”,对我们思考教师参与的领域及程度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对于学校的实际管理者也很有指导意义。但显而易见,布雷杰斯的理论从逻辑上看是不完备 的。 他漏掉了另外两种基本情况: 决策与教师的高相关而教师低知识, 决策与教师低相关而教师高知识。 据我所收集到的^论文,霍英和未斯凯便发现了这一遗漏, 并进行了补充研究。他们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下,教师不宜参与过多, 否则在决定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准备无法 参与而导致挫折感,并有损以后参与的积极性。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参与决策也只能偶尔为之, 否则会造成决策为教师意愿所左右,实际决策权力迁移而影响管理者的威信。通过这些^论文和我的调查,教师要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就应当选择性地参与到其中,不能过多,也不能过于随意。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保证学校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只有将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学校管理上才也能更有效,学校才能不断发展。作为一名任教20多年的小学教师,通过自身的经验,我认为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在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明白教师在工作中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还要适当,有效地为学校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探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参与(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