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舒乐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也是资本,是广义资本的一部分,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资本积累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的积累,也包括人力资本积累,人口素质的改进主要通过教育进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我们在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和实施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时,可以将它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通过增加农村教育投资的途径解决受到世贸组织限制的农产品补贴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二、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教师普遍缺乏,师生比例过小,教师很难改善教学质量,为此应加大师生比例,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再次,加强学生相互交流,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运用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多种手段扶困帮贫,每年帮扶一定数量的农村贫困学生。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内部制定结对互助计划,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通过学校间的互动机制,共同参与信息互递、教研观摩、师生活动。互助团体内部以科研为龙头,提升教育理念,成立师生结对互助,规范学校结对互助行为,确保互助行为的可持续性。建立专项基金奖励生活困难、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构建城乡一体化德育网络,让城乡学生都受到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树立其文化个性和特色。最后,全面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的结构调整。通过相对集中的教育投资,能够提高农村学校的建设标准,又可集中农村可贵的优秀教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推动学校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改善以往教育投资分散等诸多弊端。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胆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如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保持更新的管理人员储备库,改变农村学校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学校之间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和学习各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每年互派管理人员到双方学校进行挂职锻炼,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发挥特色名校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将其优质资源向城乡、区域学校进行辐射。
三、同时转变办学观念,进行新课程改革
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分层次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教师的素质是教育之本,但是目前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政策鼓励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推进教师交流制度,派出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挂职,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传送给农村学校,开展课题示范,进行教学专题研讨,提升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滞后的教育理念,并充分利用教育网、远程教育等手段,达成教师备课、学生练习、音像^论文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并且通过校际团队研课、教师上课、专家点评,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带头作用,城市优秀教师与农村学校青年教师结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应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吸收最新教育信息。而且应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放宽评聘职称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针对农村学校举办的优秀活动设立专项基金予以鼓励。
四、农村教师普遍缺乏,师生比例过小,教师很难改善教学质量
为此应加大师生比例,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再次,加强学生相互交流,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运用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多种手段扶困帮贫,每年帮扶一定数量的农村贫困学生。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内部制定结对互助计划,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通过学校间的互动机制,共同参与信息互递、教研观摩、师生活动。互助团体内部以科研为龙头,提升教育理念,成立师生结对互助,规范学校结对互助行为,确保互助行为的可持续性。建立专项基金奖励生活困难、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构建城乡一体化德育网络,让城乡学生都受到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树立其文化个性和特色。最后,全面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的结构调整。通过相对集中的教育投资,能够提高农村学校的建设标准,又可集中农村可贵的优秀教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推动学校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改善以往教育投资分散等诸多弊端。
结 论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
参考文献
[1]王斌泰.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求是,2003 (19)
[2]赵泽碧.从构建和谐社会高度探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J].教育探索,2006 (3)
[3]王庆环.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N].光明日报,2005-6-27
[4]庞丽娟.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 (2)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探(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