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研究共同体的组织追求
教研组必须是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家”中,大家彼此信任,相互依赖。不过在这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共同体中的差异。
教师研修离不开具体现实的专业场景。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教学智慧的增长,并不是在孤立状态下,总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的。现实的专业场景是个体主动感知建构出来的;同时它又反作用于个人,制约着个体的成长。这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教研组应当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现实的、主要的学习型组织。每个教师围绕共同的目标打造和谐教研组;同时又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氛围。考虑学校教研组的建立问题,而不是将其定位在处于最底层一级的教学管理组织,被动接受上级的指令与督查。教研组没有学校行政的支持是不行的,但完成按照行政管理的方式自上而下地运作也不行。
二、学校教研组工作现状分析
1.现状
当前,虽然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教研组,但大多只是作为一级基层组织而存在,未能充分体现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的功能。从其表现来看,如下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
(1)计划目标不明,活动内容不实
教研计划就是一学期教研组几项事务安排而已,看不到一学期中教研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围绕问题、目标所安排的目的明确的教研活动;也有的是将县教研室的活动作为本校的教研活动任务,没有自己的特色教研活动。
(2)事务多于研究,研究气氛淡薄
从一些教研组的活动记录看,很多教研组的活动形式就是开组会学习、听课后的评课、布置学校工作等;开展的听课活动也只是进行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评课,几乎看不到研究问题的讨论及观点交锋;一个人写好教案,在小组内念一遍就是所谓的集体备课等等;在有些地方教研组只是个工会小组,主要是帮助完成职工福利发放等工作。
(3)活动只有形式,工作只是应付
很多教研组仅仅把教研活动当作一种任务来成完。如公开课上没上,说课稿写没写,评价意见有没有,自我诊断填没填,听课记录是否完成,研训记录写没写等等;教师完成的这些任务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被动敷衍出来的。活动只注重形式,不去在意这种形式是否真正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作用。
2.原因分析
(1)学校思想上不重视,教研理念陈旧
(2)教师年龄和能力结构的制约和对教研认识不够
教师年龄和能力结构上的差距,制约了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教师对教研认识不足,参与程度不高不愿上研究课,有的教师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对学校组织的教研敷衍了事,有的认为,在学校参加教研,层次低,效果差,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还有人认为,自己研究水平不够,只要能按部就班上课,不出事故就不错了,搞教研是专家、学者们的事,起码也得有很高的水平,因而对其不够积极或有畏难情绪。
(3)教务处管理权过于收拢,教研组长没有积极性
教师外出学习、评优评先、公开课……等工作完全由教务处把握;作为教研组长只是负责查查备课、听听课、召集教研、传达传达学校政策等工作。教研组长成了一个得罪人的“差事”,导致学校出现了人人“躲着干”的局面。即使碍于情面干上了教研组长,在工作中也会放不开手脚,明知组员在干与教学研究活动无关的事情,也不能及时指出。
三、增强学校教研组工作活力的策略探究
浅谈学校教研组工作提效之路 (2)(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