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应用意识是指运用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当学科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它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主体接受新的数学知识时积极探索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存在及其自身的价值。数学应用意识形成的最终标准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自觉、主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本质,是数学教育的本质和出发点,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之一。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关于小学生应用意识培养的制约因素
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薄弱,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及方法对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教师十分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教学以教授为基本方法,以知识量为目标,课堂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过程的现象很普遍,这样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成了概念的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数学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只凭认真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了,学生不会主动探索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无法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更没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材虽然经过多年的修改和再版,但有的应用题依旧陈旧,缺乏时代气息,缺乏开放性和实用意义。学生长期在封闭的、与生活实践严重脱离的背景中去学习,其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无从谈起。而有的应用题是人为编造的、不切实际的,就是教材和试题中少得可怜的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也由于教师精讲多练的需要,把引入课题的实际问题省去了,把叙述具体的应用问题变成了一个简洁、明了、严密的数学应用题交给学生,使数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越来越远。
2、实际的生活经验对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影响
一般来讲,数学知识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大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当然包括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这就会限制了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限制了学生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它的应用价值,所以,由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对较少,会对其数学应用意识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几点意见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可以积极探索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其次,从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解决数学问题
关于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几点看法(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