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几点看法
社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群的响应,学生人群作为国家未来精神文明、法制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文化素养及思想品行培养的现实意义可想而知,尤其体现在小学学习阶段。在此期间,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及人生观正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不具备个人行为的控制能力,需要家长的督促及教师的引导。发展实践表明,学生若能在小学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的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及良好的思想品行的养成有着多方面促进;相反,若在此期间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个人求学生涯中必将出现诸多恶习,甚至会伴随学生一生,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法制文明社会的建设。
在物质生活日渐优越的今天,学生的生活质量虽然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多数学生均属独生子女,部分家长的溺爱导致许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余并不注重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体现在学习、与人相处及个人卫生等方面,这就要求广大小学教师在学生小学学习环节,除了向小学生传授必须掌握的知识以外,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根据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特点及心理特性,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建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时刻督促及引导小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策略制定的原则
策略制定原则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加之传统策略制定制定而总结出的法则与标准,是策略研究的基本要求。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依据一定的转化原则,教育工作者在纠正与指导过程中需要遵循发展的基本规则,以规则为基础进行教育工作,结合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之下,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提升培养的效率。在培养过程中应当遵守主体明确性培养原则、理念更新培养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主体明确性培养原则
所谓主体明确性即是指不良习惯纠正的主体要明确,学生应当作为纠正与培养的主体。之所以论及主体明确性原则,正是因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转化核心放在了家庭因素方面,认为学生的年龄与自制力不足,需要家庭来管束与纠正,而习惯的养成是自身主观的能动行为,外在的压力只是辅助学生形成习惯的工具,并非是培养的主体。而且在外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失去自我意识,造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削弱,都要依靠外界的压力来约束自身,自制力变差。教育工作者应当转换教育理念,将教育的核心放在学生身上,可以利用外界的辅助因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去培养行为习惯,对于学生而言是最为直接有效的。
2、理念更新培养原则
教育理念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不是单单的智育。对于教育工作的进度方面,应当秉承循序渐进的态度,多角度、多层次的调节外在环境,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教育中应当重视教育的的整体性,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要尝试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是针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过低的情况,现今的学生成长环境有着极大的改善,接触的起点较高,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在逐渐的提升,小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过多的理解阻碍,应当将精力放在综合发展方向。理念的更新需要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教师作为教育方针的直接实施人,更应当及时的更新理念,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几点看法(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