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始终处于弱势甚至劣势,其首要原因是人们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上存在误区,思想上不够重视,在处理城乡教育关系时,注重了城区教育,忽视了农村教育,从而导致对发展农村教育目标不明,思路不清,投入不足,措施不力。主要表现在:1、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形成重智育轻德育丢体育,重分数轻能力,重升学轻实用的恶性循环局面。教育目标不明确,注重应试教育,脱离了农村实际,没有突出素质教育。2、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比如,各级领导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都存在诸多问题。
(二)农村教育的政策不够完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这是政策层面的问题,也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从宏观上来看,国家有关农村教育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缺少针对性,还不够健全。其一,国家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之下的财政投入机制使得相当一部分地方财政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来支付农村教育费用。其二,城乡二元体制使得教育资源杠杆偏向城市,从教育的布局、政策、投入等方面毫无例外地“以城市为中心”,国家许多教育政策的制订也往往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涉及农村教育的非常有限,这就导致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
(三)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
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这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确实在太严重了。导致学校运转陷入种种困境。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又有所回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加上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辍学。二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近年来,由于求学攀比,进城,到条件好的学校,一生一家长陪读,给家庭带来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许多家庭无力承担这些费用,不得已让孩子辍学。三是学生家长对重教兴学的认识不够,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由于农村长期的封闭落后,生存条件恶劣,形成了农民“一切以生存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读书哪能当饭吃”是既现实又短视的写照,他们对教育功能的间接性、迟效性和潜在性,对知识蕴涵的增值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
(五)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下,质量不断下降。
主要表现在:1、教师素质偏低。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学历不合格,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近年来,招录的教师非师范院校较多,专业不对口,严重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3、师资数量不足。农村教师普遍严重缺编,如音、体、美、等学科没有专职教师。4、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与城市教师条件相差甚远。教师的医疗、住房、出行困难。这大大影响了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
三、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划对策(解决措施)。
以上分析,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摆脱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缩短农村基础教育同经济发展的距离,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机制的教育体制。
(一) 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制。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前农村教育重升学轻就业、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依然严重。中国乡村人们的思想离开乡下跑城里,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村。农村基础教育必须适应广大农村发展生产、科技致富、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使教育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需要。
2、确立“公平教育”理念。重点体现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3、改革传统的学校评价机制。不再单纯以升学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而注重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以此为标准制定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与方法,使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如在评价内容上,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综合评定。
(二) 推进教育制度的改革,全面提高农村教育管理水平。
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经费保障、校长教师调配等方面的统筹管理责任,重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2、加强布局规划调整。教育主管部门将根据新的学龄人口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求,分别制定区域布局规划方案。并使农村学校布局进一步合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或居民点规划,根据服务半径将学校等教育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到位,并保证居民点学生能就近上学。带动农村学校发展。
(三)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保学控辍工作。
根据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可采取以下措施:
1、端正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认清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优先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多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改革。
2、对农村贫困地区,国家应当采取特殊政策。对广大农村教师,要从政治、工作、生活各方面给予照顾,解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扎根乡村,为当地教育事业多做贡献;采取特殊的招生政策,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而调动家长送子女入学和学生求学的积极性。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应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活化用人机制。积极吸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来农村学校任教,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师德修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同时采取滚动轮训的办法,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
2、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的是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多,且解决无望。造成农村的不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这种情况如今越来越严重,形成了外面的教师不愿来、里面的教师留不住的局面。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的待遇,解决教师住房难、求医难、出行难等问题,使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