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
[摘 要]盈余管理研究最早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方。盈余管理能够显著地影响会计信息,而以会计盈余为代表的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参与经济活动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解决方法对策
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盈余管理概念
目前盈余管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国内外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定义的差别主要集中在广义和狭义的盈余管理上。广义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以目标利润为中心,统一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狭义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经理层为实现自身的效用或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动机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三大类: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笔者将者三类动机细分为四类:第一是市场监管。上市企业面临着IPO监管,退市监管将刺激其进行盈余管理。第二是融资管理。上市公司在配股前后应计利润的大幅波动正是盈余管理的直接后果。第三是财务限制。较好的盈余管理可以降低财务约束导致的现金流量成本,从而降低财务成本。第四是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导向的变更会引起相应的盈余管理变更。
(三)盈余管理手段
在会计准则体系下,企业可以采用的盈余管理技术手段主要集中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值等方面。新会计准则公布后,会计确认方面的盈余管理技术主要集中在收入的确认,关联方交易和合并报表范围而确认等方面。新准则下会计计量方面的盈余管理就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值方面的盈余管理在新准则出台后日益规范和减少。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会有目的。与其终极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进企业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管理者报酬的增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发展等终极目的的实现。
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筹资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再如上市公司准备配股的时候。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司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
(二)避税 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25%的比例税率,同时又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税法的规定便为其开展盈余管理提供了弹性空间。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有资格按照顾性税率缴纳所得税。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3) (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