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获取政治成本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垄断等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在利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多种问题,分别从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两方面进行总结。利用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
它主要包括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其他会计政策的变更等。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最能体现其现实意图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但会计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这是会计准则一致性的要求。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许多上市公司经常通过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获得额外会计收益,原因是其选择、变更成本比较低,变更程序比较容易。
(二)费用与收益的提前或延迟确认
1.是提前确定收入,即在销售完成之前,还没有完成满足销售确认条件下就记作企业收益,将后期利润转移到本期。
2.是递延收益,主要发生在企业预期利润减少的情况下。 对于费用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分为提前确认和延迟确认两种方法。提前确认费用的方法主要有大额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次性冲销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等。而延迟确认费用的方法有潜亏挂账、费用支出资本化等。
利用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三)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如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代理和租赁等。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从母公司剥离出来的,造成了大股东绝对控股的局面。因此,上市公司与改制前的母公司之间大多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所以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有种种相关规定,但利用关联交易来调整业绩,仍然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盈余管理相关的概念
(四)利润操纵
利润操纵指公司管理层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甚至违法违规等各种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从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关系看,两者既不完全排斥,也不完全包含。虽然盈余管理不能排除私人目的的动因,但有时又可以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受益,对资本市场中降低契约成本等有所贡献。
利润操纵有可能像会计舞弊一样使用欺骗的手段,也有可能并未超越法律界限,只是钻了法规的空子。因此利润操纵的范围更广,利润操纵中包含会计舞弊。财务报告舞弊也是利润操纵的一种特殊情况。财务报告舞弊是以假乱真的手段进行篡改盈余信息,已经超越了法律法规的界限,属于绝对的欺骗行为。
(五)财务报告舞弊
财务报告舞弊是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故意编制虚假财务会计信息以及故意忽略相关的对己不利的财务会计信息,以欺骗和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行为。盈余管理与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区别在于:?财务报告舞弊对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只会带来严重危害,虽然盈余管理也会降低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但在降低契约成本、增加信息含量方面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财务报告舞弊则是以违法手段粉饰财务报告,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和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 两者性质不同,监管部门对两者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前者采取规范引导方式,对后者依法进行处罚。
1.虚假财务报告
虚假财务报告是指在财务报告的重大方面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影响其决策,误导报告使用者。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念大致相同。
2.财务报告粉饰
财务报告粉饰是指管理当局在现行法律和会计准则所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前的交易安排及事后会计处理的选择,对财务报告措辞和公布时间的安排,对务报告进行美化的管理行为,这种管理行为不至于误导报告使用者。
3.改变折旧政策
利用政策规定的模糊性,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使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营业成本,从而增加了本期账面利润。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资产价值达到同样的目的。对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的企业,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而成为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收购兼并、对外转让资产等。
四、解决方法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准则的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产物,具有不完全性,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
(二)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人员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制度安排,来起到对内部人员的监督制约,以及如何克服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弊端,对遏制盈余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建立道德评价标准,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对会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地方官员的教育,提高其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不当盈余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危害,从思想上减少盈余操纵的驱动意识。
五、借鉴与运用
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背景给盈余管理留下了隐患,盈余管理作为现在经济环境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己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的毒瘤,其危害和影响已经逐渐扩大到经济领域之外。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进行改善和整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出相应的理论和模型,对该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邓春华. 基于博弈分析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3
[2]蒋义宏.配股资格线的变迁与ROE分布的变化[J].经济管理,2013
[3]吴联生.薄仙慧.经济研究[J].2017
[4]戴娜.ST公司的资产重组和盈余管理[J].上海证券市场报纸,2013
[5]陈小悦.肖星.配股权与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10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3) (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