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其核心是打破原来只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才能提供政策性金融的局面,让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的支农业务都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并逐步建立普惠制农村金融。普惠制农村金融的构建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由于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需求数额较小、层次较多和农业风险性较高等特点,导致了以效益为生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金融供给不足;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这样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出于解决“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战略考虑,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是当前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所以当前为了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不断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应该逐步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
(二)建立农村金融企业理性协调机制
协调能力是农村金融企业区别于普通城市金融企业的主要标志,也是对农村金融企业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企业常常因为偏于执行政府导向而大量损失既定利益,进而丧失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对于农村金融企业而言,生存仍是第一位的,企业只有生存下来,才能执行政府的政策导向.然而,农村金融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又不能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需要在持续发展与政策执行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协调机制,我们称其为理性协调机制,即在政策执行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可行机制,以及当政策与利润出现严重矛盾时的决策机制。
(三)建立农村金融企业理性创新机制
无论对于城市金融企业还是农村金融企业,创新始终都是企业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而创新的动力是利润.因此,农村金融企业的创新,无论是服务的创新、技术的创新还是金融产品的创新,都不止受利润一个因素制约,还包括政策等政府的意愿.我们将农村金融企业的创新称为理性创新机制,即在进行相关创新活动时要兼顾利润与政策两个方面,创新的方向要在尽可能地体现政府意愿的同时,还要兼顾企业自身的成长和竞争,因此,农村金融企业的创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四)构建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并不完全是由于农村金融的不发达而引起的,但是如果农村金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必将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支持农村经济的建设.完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执法的力度,确保农村各经济主体利益;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提升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风险防范及风险控制的能力;加快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保护贷款人和守信农户双方的利益,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双正.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深层次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01). 12~15
[2]郭会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特点、问题及对策――对深泽县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J].河北金融,2006(05). 3~6
[3]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J].金融研究,2005(04).2-8
[4]刘姣华关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几点建议[期刊^文档]-农业经济2007(5)
[5]孙非.《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P291
[6]王恩泽.我国征信体系的现状及优化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5
[7]李喜梅.基于分形理论的中国农村金融区域差异考察[J].求索.2014(9):62~63
[8]朱恩涛.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J]. 市场周刊.财经 论坛 2012.1(3):150-161.
[9] 郑小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J]. 农村经济, 2012(3).
[10] 凌涛.探索农村金融改革新思路[J]. 金融研究,2014(7).
对农村金融发展路径的探讨--以温州为例(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