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察,随着各地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的进行,在职会计人员的生源在逐步减少,于是各地出现了各培训点进行生源大战和降价培训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会计人员所得到的真正培训知识越来越少,效果更差,只相当于花钱买了一个会计电算化证书。
二、解决会计电算化培训中存在问题的看法
(一)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各培训点监管力度,实时规范各培训点的行为
1.检查各培训点的硬件设备情况。主要检查能保障培训使用的计算机数量,特别要规定各培训点能进行本级培训电脑的最低数量,凡是低于最低数量的培训点,要限期整改,到时还达不到数量要求的可取消资格。
2.检查培训点所用财务软件是否达到大纲要求。
3.检查学员情况。主要检查在学员招收中,是否有学员跨级培训的情况,并抽查了解学员的培训情况。
4.要求各培训点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要求对培训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审查,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教师的职称、学历、经历以及以前的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
5.加强对各培训点会计电算化培训的过程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课表对学员进行一定的回访工作。这样有利于与培训点相互沟通,从而规范各教学点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
(二)明确培训目标,及时更新培训内容
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严格按照会计电算化培训大纲要求,分别设定培训目标。会计管理部门也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培训点充分认识普及电算化知识的重大意义,明确培训的目的,从而端正办学态度,提高培训质量,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为我国整体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做出贡献。
(三)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培训方式还是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方式,与其他会计课程唯一不同的是增加了课后的上机实习。这种模式对于会计电算化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而言,教学目标很难达到,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落后的培训方式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效果。第一,会计案例教学法既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验教学环节,抛开了几十人看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具有“实战”的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是一种比较好的启发式教育方法。第二,电算化会计案例教学,可在一系统中设计数个案例,避免了原会计案例片面、孤立的教学情况,使各门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避免了学生无系统性,学后忘前,学东忘西的情况。第三,电算化会计案例教学可分时进行,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第四,电算化会计案例也可对学生分组进行协作教学。学生对一个系统各自分工、协作进行,最后合作完成,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
(四)处理好校内课程设置和社会等级考试的关系
我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各省组织的会计电算化等级考试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地承认。但这类考试均属于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和学校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考试内容狭窄,技术水平落后,其中的初级考试更属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最低要求,其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以此来衡量教学,会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因此学校在教学和考试环节上均不宜向等级考试靠拢。而应根据专业需求和社会需要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