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会计研究
金融工具概述。金融工具,又称派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顾名思义是与原生金融工具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在原生金融工具诸如即期交易的商品和约、债券、股票、外汇等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有跨期交易、杠杆效应、高风险性、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等特性;具有较高的风险性、灵活性、杠杆性、规避风险性和未来性或契约性等特点。国际上依据交易方式和特点,将其分为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等。
一、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研究和发展
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内容多为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的先进理论成果及衍生工具对我国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冲击。1996年前后,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在《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章,如葛家澍的《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刘峰《金融创新与财务会计理论的重构》、陆德民《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会计问题》等等。此类文献主要讨论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会计基本概念的影响以及对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得到了会计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论著相继出版。赵建新、徐经长、耿建新等学者的论著系统地探讨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务体系。与此同时,对国际上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系列会计规范,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第39号,美国会计准则公告第105号、第107号、第119号、第133号等,我国会计界学者们及时地进行了翻译,并加以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葛家澍在《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中,通过对资产、负债等基础概念的深刻剖析,讨论了衍生金融工具在计量中应采用何种计量属性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应优先考虑相关性,应运用公允价值来反映。在讨论过程中对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相关条款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衍生金融工具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为了更快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2006年到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填补了我国在金融衍生工具许多会计规范的空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实务将产生深远影响,如;突破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为衍生金融工具的 监管提供会计信息、为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加强企业内部的风 险控制、丰富和发展现行的会计理论、促进会计理论的创新。
金融工具会计研究 (2)(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