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目标的确立与有效突破
摘要:针对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提出了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及有效突破操作范式,研究展示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典型实践案例,系统阐述了范式中关键性的操作因子的突破,以期达到轻负高质的目的,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
关键词:核心目标 印刻效应 有意义学习
“轻负担,高质量”讲了很多年,大家也做了很多年的有益工作,尤其新课程实施以来带给一线教师的困惑更多。有的老师认为教材的册数增加了,负担是不是增加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打破了,教学的度的难把握会不会增加负担?教学表观内容增加与教学的时间的相对减少负担是不是增加了?
由此,笔者认为:
(1)轻负、高质的焦点主要瞄准在“高质”的实现上。(目标问题)
(2)实现高质的途径应瞄准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上,课堂效益高,学生消化力强,学同样的内容,负担就轻。(目标实现的途径与程度)
(3)高的教学效益一定是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取舍,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一个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问题。(核心教学目标确立的重要性)
如何在“知识与技能”领域确立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目标,以及如何积极探索有效的突破方式,将是轻负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1理论支撑
1.1 心理学上的“印刻效应”,决定了学生第一次学习新知识过程的效果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在心理学中,存在对第一的事物的“印刻”现象。即人类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如: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母亲”后边,存在着追随反应,人们能不经意地就能列出许许多多的第一。由此可知,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轻松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那就很容易一步到位,印象深刻,否则就会带给学生本不该有的课外负担。也就是说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知时,若产生了错误的观念要消除它,就得化双倍,乃至更大的努力。
1.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为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提供具体的操作原则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是:学生表现出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心向;新学内容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性的、非字面上的联系。结合新教材的学习,要注意两个方面:
(1)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基础。(能学)
(2)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且要注意渐进性,也就是说,要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方法,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该学)
奥苏贝尔认为,目前很多学习内容过于分散,迫使学生强行记忆,无法真正理解知识之间的组织和联系。
(3)学生必须具有获得材料的意义的学习动机(想学)
2 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的操作范式
依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新学内容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分析,判断出核心的,能产生最大包摄性的,突破学生认知障碍,产生有意义学习的核心目标。
设计具有逻辑性联系的问题链(或实验情景等)以完成核心目标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设计具有检测功能的问题或题组以便能及时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即是否“印刻”),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是否深刻。
具体范式图示如下:
3 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与有效突破
3.1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为例完整展示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
《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主干内容,由于没有元素周期律作支撑,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很难从结构的角度推断物质的性质,所以学生普遍感到知识零乱缺乏体系。在教学中一方面应根据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去除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和自学就可以完成的内容,另一方面应更多的借助实验来突破,从实验现象的角度突破学生可能的思维障碍,用好书本实验以及设计改进实验显得格外重要。
[示例1] 以苏教版专题4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的《SO2的性质和作用》一课为例。教材安排三个实验来解决核心问题——SO2的化学性质:①SO2溶解实验及该水溶液pH的测定;②SO2的水溶液(H2SO3)与品红作用,再加热;③SO2的水溶液(H2SO3)中加BaCl2溶液以及再加双氧水。
显然,这样安排实验存在以下问题:①每个实验不紧凑,一个实验对应一个性质,缺乏整体性。对激发学生的记忆策略明显不足。②用SO2的水溶液做实验与直接通入气体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从实践结果看,学生即使承认上述结果也不见得以后对SO2通入BaCl2溶液的现象判断会正确。
依据以上认识,笔者在实践中可设计如下实验装置以问题组链:
教学片段展示
[实验操作](1)微热Y型管一侧,使火柴头(或硫磺)燃烧,观察现象?(提示学生观察点为两张试纸和右侧溶液,及时读出pH值)
(2)相关问题提完后,倾斜Y型管,拔去气球,用针筒打入少量5%的双氧水,观察现象?
(3)取出品红试纸,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熏(或吹风机热风吹)观察现象?
[问题组链] 思考1:观察如图装置,根据初中酸性氧化物的知识,实验前先预测湿润的pH试纸和BaCl2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一般都能预测pH试纸的现象,但通入BaCl2溶液的现象一般都预测错误。由于充分暴露思维障碍,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考虑学生知识体系中无品红知识,所以不预测,)
思考2:湿润的pH试纸变红色,说明了什么?由此可以得出SO2气体具有什么性质?(SO2溶于水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亚硫酸,即SO2的水溶液为亚硫酸,具有酸性)
思考3:从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又可以推导出什么结论?(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应,即亚硫酸不与BaCl2溶液反应,原因是弱酸不能制强酸)
思考4:从滴加双氧水后看到的现象判断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目标的确立与有效突破(一)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