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的开放艺术
摘要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艺术中如何做到“放”得开,“收”得起,提出了本人的一些做法。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好 “放”与“收”的辨证关系,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到收中有放、放中有收、收放自如,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开放性课堂 教师 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基于此,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法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求实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而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宗旨是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灵活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强调学生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验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开放性课堂“放”与“收”的关系,“放”得下“收”得起,把握开放的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全面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拓展和化学技能的提高。
1高中化学开放性课堂要“放”得开
“放”是指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技能。我认为“放”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开放教师的教学方式
当前的新课程倡导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与体验、探究、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与之相适应的化学教学,就是要紧紧围绕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教学的方式来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开放的教学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革命,师生在合作、交流中实现成果的共享。开放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特别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和探究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而不是课堂的主宰者。
1.2开放学生的学习方式
俗话说,“授之以鱼,仅解一餐之饿;授之以渔,则受用终身”。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从中掌握探究性学习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在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渔”。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对提高学生的思考、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作用,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主动去做的事就会越做越有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1.3开放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虽然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的,并且在教材中也得到具体的体现,但由于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社会生活和科学知识却不断地迅猛发展,为此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而是需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开放,及时给学生补充新的信息。因此,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点,以生活为面,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根据需要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引进课堂。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这样既丰富和补充了现有的教材,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4开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以往化学教学的定势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汲取化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努力开放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四十五分钟拓展到生活的每一个时间段,学生才能学以致用,才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真正成为学习化学的主人。如在学习原电池、电解池知识时,指导学生以电池为主题,通过在课外查资料、做实验等途径研究干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各类常用电池的结构、原理、性能、特点、用途等来补充课内知识。再如在选修6《实验化学》教学中,好多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完成的,因此,可以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内完成实验。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能培养他们实践操作能力。
1.5开放的设计问题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困难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如在学习喷泉实验时,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可用来做喷泉实验,那么做喷泉实验对气体和液体有什么要求,二氧化碳能否做喷泉实验?再如在复习铝的性质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由Al制得Al(OH)3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更合理?来让学生讨论有可能的方法,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能有效的开拓学生的思维,避免思维的单一性、呆板性。另外,除了教师问,还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提问,变单向问为双向学习。这也不失为一种开放性的问题。
1.6开放演示性的实验
从教学实践来看,多数学生反映在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操作时不太注意操作的过程和动作,只注意看实验结论,同时参与度也不高。而在分小组同学实验操作时,自己就会注意到每一步的操作,不对马上就会被同学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同时担心实验能否成功。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细心、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也能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因此,要大胆的把一些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如钠与水的反应、铝热反应、喷泉实验等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上课,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争辨中探究问题;主动的学、积极的问,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为主”,使学生更易于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本,更重视知识的过程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更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乱”开放,一些教师在面对热闹活跃的课堂,要么陶醉于学生回答的“精妙”上,要么中庸于学生解读的“创新”上,要么迷失于学生体验的“多元”上。致使学生思维停留在“粗放经营”甚至“违法经营”的层面,未曾达到开放性理念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注意一个“收”的问题,而这一点却恰恰容易被不少教师所轻视。
2高中化学开放性课堂要“收”得起
“收”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化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归纳、概括,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我认为“收”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2.1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要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运用并非越“新”越“变”就越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由于多媒体教育技术能把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像等基本素材综合在一起,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生动逼真,能全方位、生动地把一些教师不易讲解、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简单化,使知识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在化学教学中,由于一些内容十分抽象,如《化学1》中物质的量、原子结构等等。仅凭教师讲解,学生较难掌握,因此,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可一扫传统说教式课堂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容易分散教学难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把知识化难为易。同时还能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只能是“辅助课堂教学”, 应始终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而不是“教学的主宰”。如一些老师在上化学实验课时,为图方便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其实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内容、学校的实际条件、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综合考虑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2教师要“收”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点上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的开放艺术(一)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