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目标的确立与有效突破(二)
思考5:有此可以推测SO2气体(或其水溶液)具有什么性质?(SO2或亚硫酸具有还原性)
思考6:从SO2气体能使有机色素品红褪色说明SO2还有什么性质?褪色后的品红试纸加热后又复原说明其褪色原理与漂白粉(或次氯酸)一样吗?(说明:用自制品红试纸时,用酸化的品红溶液更好,否则实验时先变深)
思考7:观察暴露在空气中的pH试纸与刚才的读数是否有差异?解释其中的原因,写出反应方程式?
思考8:由此提出煤(含硫)燃烧产生酸雨的基本原理。
检测性题组展示
(1)下列六种溶液中分别通入SO2气体,判断反应现象,能反应的判断SO2表现什么性质?①品红溶液 ;②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③氯水; ④紫色石蕊试液;⑤CaCl2; ⑥Ba(OH)2
(2)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g)混合物通入BaCl2溶液中,其结果正确的是( )
A.只有BaSO4沉淀生成,SO2从溶液中逸出
B.两种气体都被吸收,并有BaSO4沉淀生成
C.两种气体都被吸收,且不产生沉淀
D.产生BaSO4和BaSO3两种沉淀
(3)将SO2分别通入甲、乙两瓶溶液,甲溶液为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乙溶液为H2O2和BaCl2的混合溶液,判断是否有白色沉淀,并判断沉淀成分。
这样的装置设计把若干个实验整体化,使之成为具有很大包摄性、概括性的知识整体,通过有序的逻辑性的提问思考,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逐渐突破了思维障碍,同时获得了SO2性质的整体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酸雨。题组的设计紧紧围绕核心目标SO2的化学性质中的核心点:酸性和还原性展开,其目的是重复智能训练,改组学生的职能结构。
显然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在核心目标确立的前提下,多在实验设计及整合上下功夫,有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教学为例重点阐述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与关键性操作因子的突破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限于篇幅,以下示例只展示某个环节的问题
3.2.1 把握好教学的度,确立适合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及突破方法。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由于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在该问题上的理解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障碍,因此在各模块教学中把握好教学的“度”以及清楚的了解学生在各阶段可能存在的核心的“思维障碍”显得十分重要。
[示例2]选取“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的某几个阶段的核心目标(“度”的把握)和学生“思维障碍”分析
Ⅰ《化学1》专题一第一单元
①该阶段教学目标(“度”的把握):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核心目标的定位:化合价能否熟练辨认
③学生思维障碍及教学策略:如果教师忽视初中没有“化合价”的提法,学生对“化合价”只有个案的记忆的现实,则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挽回的。所以应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前设计安置性问题(即题组)测试学生的化合价掌握情况。
[安置性题组] 判断下列划线元素的化合价
ClO-、ClO3-、MnO4-、HCO3-、NO3-、CO32-、SO32-、SO42-、
C2O42-、S2O32-、NH4+
②HCl、K2CO3、CaC2O4、NH4NO3、Mg3N2、NaH、K2Cr2O7
同时在练习中总结化合价判断的基本规律:①熟记不变价态元素;②熟记常见“根”的价态;③先标不变价态元素,再推断有变价元素
Ⅱ《化学1》专题2第一单元
①该阶段教学目标:能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能根据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物质的氧化性强弱,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能举例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核心目标的定位: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结构中电子转移过程与化合价的对应关系,从而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准确快速的判断。
③学生思维障碍及教学策略:该阶段的重点内容分不同课时完成,但是核心目标是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准确判断,而完成该核心目标需直接突破的是学生会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理解原子结构中电子转移过程与化合价变化的对应关系。所以教师在该课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用好书本P45的示意图。应尽可能多举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老师在完成该点时采用让学生记口诀的办法,如:采用谐音:“失高氧(失羔羊),得低还(得抵还)”,表达:“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的意思。这个方法直接有效,对初学的学生值得提倡,但千万不要只有口诀,应在每次用口诀时同时强调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升降关系。否则对该点的认识不深刻,不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如学习标双线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得失守恒关系等都只能死记硬背了,知识被庸俗化,学生学习毫无兴趣可言。
Ⅲ《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①该阶段教学目标:以醇的氧化、醛的氧化或还原为例,了解有机反应中氧化还原的特点。
②该阶段的核心目标:学会多角度理解氧化还原的特点,统一两种判断方法。
③学生思维障碍及策略:一般老师在教授醇、醛的氧化还原时都仅从“得氧、失氢(氧化)或得氢、失氧(还原)一种角度去讲。
诚然,这种方式方便又简单,本人也一贯用之,但是我们必须明白采用这种方式是基于有机物中碳的化合价较难判断与运算的基础上的,所以有机知识教学中很少去判断化合价,事实也没必要,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白,这种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式与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是有差距的。学生很容易把这两种方法完全的隔裂开来。很难融会贯通。我的做法是:
反应过程 C2H5OH→CH3CHO CH3CHO→CH3COOH
从失氢、得氧角度理解 乙醇脱去羟基氢和α-碳上氢,即一分子脱2个氢,是氧化反应,反应配平也很容易完成。 乙醛分子得一个氧,得氧氧化,反应配平也很容易完成
模式替换 上述过程等同于:H2A→A A→AO
从化合价角度 H2A失去2个H,得到中性分子A,化合价必然升2价(相当于A从-2升到0价),发生氧化反应,配平也容易 A分子得到一个氧变成AO,化合价必然升高2价,发生氧化反应,配平也很容易
由上可看出,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他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合理的思考模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也是化学教育的根本目的。突出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能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限于篇幅,其它模块中涉及氧化还原的点略去……
3.2.2 设计能与学生思维对接的有效教学片段,突显核心目标的有效突破与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的责任是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使之一定程度上感到学习的轻松,产生幸福感。
在模请核心目标和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时,选用怎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想学,同时又能学,这是我们每位教师教学的追求。
这里核心的问题是:
(1)选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如①实验法;②分析与综合法;③比较和分类法;④推理法;⑤模型法;⑥假说法等等
(2)设计合理的问题链,实验方法等等。
[示例3] 以《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四单元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中“如何除去Cu2+中含有的Fe3+”为例
教材中通过采用Cu(OH)2或碱式碳酸铜来调节溶液的pH=3~4来促使Fe3+完全水解,而Cu2+不沉淀。这个方法在工业中很常用,但学生很难理解。其思维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pH=3~4这个酸性环境会水解吗?(学生的直觉是要碱性才会沉淀,而且如果沉淀Cu2+、Fe3+应一起沉淀)
②若能水解,能水解完全吗?
③为什么要加Cu(OH)2或碱式碳酸铜?其它试剂可以吗?
根据省课程指导意见不要求Ksp的复杂计算,但发展要求中要求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与转化。所以我设计该问题时没有问学生开始沉淀与沉淀完全的pH值为多少,而是改用计算pH=4时溶液中c(Fe3+)以及判断此时Cu2+有没有开始沉淀,但即使这样部分学生还是很难相信这个事实,所以用实验事实说话显得格外重要。以下是我的设计的力图从简单计算和实验感受两种层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该问题的准确理解(书本不要求做实验)。
方式一:实验法
[操作过程]①取适量浓度均为0.1mol/L CuCl2和FeCl3混合液,测定混合液pH值(感受到酸性较强,约为pH=1)
②将试液一分为三,一份适量加碱式碳酸铜,一份逐滴滴加NaOH调节pH=3~4,另一份作对比,实验做完后最后再加苯酚饱和液(表示原溶液有Fe3+)
③用离心器离心混合液,各取上层清液加苯酚,观察现象?(检不出Fe3+,此实验不能用KSCN,原因可能是Cu2+也与SCN-反应,溶液为黑色)
(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可以很好的突破学生心理的认知障碍)
思考1:测出原混合液的pH=1说明了什么?(金属阳离子发生了水解)
思考2:该溶液中加碱式碳酸铜或Cu(OH)2会与水解产生的H+反应吗?会与哪种金属阳离子水解产生的H+反应?说明理由?
思考3:从上层清液的颜色以及沉淀的颜色可说明什么?加了苯酚没有明显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方式二:计算推理法
思考1:依据Ksp数据计算当调节溶液pH= 4时,溶液中的剩余的Fe3+的物质的量浓度? (已知:Ksp[Fe(OH)3]=2.6×10-39)
思考2:并判断此时能否产生Cu(OH)2? (已知:Ksp[Cu(OH)2]=2.2×10-20)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目标的确立与有效突破(二)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