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不同,文化差异相对巨大,又因作家的个人观点和美学追去差异,使得两国的作家对相似的悲情故事描写也大相径庭。
从文化差异上讲,中国文化温和乐观,忍苦乐生,追求美好。而日本文化则物哀伤感,佛教文化给日本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
从美学追求上看,川端康成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文学追求依靠直觉和幻想的世界追求虚幻的美。而作为中国京派作家的沈从文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
从个人人生观念来看,《源氏物语》是川端康成最爱的文学作品之一,“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 “物哀”的精神是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 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由客观事物引发人们的感动,哀怜等主观的内省是“物哀”的主要表现。川端的作品的“物哀”精神包含着悲哀和同情的色彩,《雪国》中的艺妓驹子和叶子,这些女性往往有着清纯的心灵和柔和温润的性格,这些人物是美好的,但其人生的机遇却让人同情,因此,在感人的美的形象中蕴含着难言的哀伤和怜悯,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留给读者的深刻印象。而沈从文的人生观念就不同,他对家园的那份热爱和陶醉,人生观念中有着传统的中国式“贵和追美”,在苦难中仍壮实。健康、自然、质朴的人性美,美的让每位读者神往的《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美学生命形态。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而是生活本身所为。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13]
因此沈从文是乐观的,《边城》也就显得理想化,优美。而川端康成是悲观敏感的,因此《雪国》细腻又虚无哀美。
参考文献
[1]著者:沈从文。著名:《边城》。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年月:2017-07-02。页码:第1页。
[2] [3] 著者:沈从文。著名:《边城及其他》。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月:2009年版。页码:第5页。
[4] 著者:袁淑俊。著名:《试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水与女性》报刊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物日期:2004年,第2期。
[5][6][7] 著者:[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著名:《雪国古都》,出版社: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年月:2009-07-01年。页码:第10,18,26页。
[8] 著者:邢孟达。刊物:《日本文学中洁净美与哀伤美的完美融合——再读川端康成<雪国>》,报刊社:考试周刊。刊物日期:2013年,第34期。
[9] 著者:沈从文。著名: 《沈从文选集》 。出版社:燕行天下。出版时间:2015-03-01 。页码:第 23 页。
[10] 著者:沈从文。著名:《沈从文文集》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页码:第 11 卷。
[11] 著名:《不灭的美》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 年版。 页码:第 217 页。
[13] 著者:刘西渭。著名:《〈边城〉与〈八骏图〉》 刊物名: 《文学季刊》刊物日期:1935年6月 2卷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