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少教,就是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和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就不必教;对于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应该并且必须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精力,又能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美”。使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
需要指出的是,多和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教师去做辩证的认识和处理。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非常生疏,也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教师教的时间就可以多一些;反之,教师就要少教。少教,意味着要教在点子上,通过教师的教唤醒、激发学生的智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是必须由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而教师绝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豁然开朗的新境界,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麻雀》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老麻雀很勇敢、很伟大,为了保护幼儿奋不顾身,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上好课的关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的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较好的获取知识,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我们不能理解为语文教学仅是孤零零地训练一些词句,把阅读课上成仅仅是字词的训练课。难怪有人担心,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是否会割裂课文内容的完整性,是否会影响思想教育和人文性的贯彻实施。其实,坚持语言训练为本和语文教学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是一致的。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并借助正确的课文朗读,把感悟的情感给予充分地表达,从而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形成,促进学生口语的发展。有“质”有“量”的读催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注重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巩固和发展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过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l、注重激发整理与复习的兴趣,加强整理方法指导。
2、注重逐步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整理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整理习惯的形成。
4.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五)、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这样一来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四、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中创意思维
首先,艺术创意一方面取决于我们对物质世界及其属性的的认识。在艺术设计中要创造出具有创意的作品,需要对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有着深刻和清晰的认识。“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不同的物质的视觉元素及这些物质属性。不同物质属性能使人类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情绪,这种情感情绪的产生也是人的审美体验的过程。”[2]这种属性可以根据外观的感性显现来确定也可以通过数值的量化来确定,不同事物之间的性质总是存在着差别,我们可以通过其颜色、形状、美丑、用途、性能来界定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来了解事物之间的属性,如大于、小于、反抗、矛盾、友好等。不同事物的物质元素及属性的选择和组织总是代表人类情感和情绪的表达,设计师可以通过改变物质的属性设计出符合人类情感和情绪的新的作品。人类创意思维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创意过程中通过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来改变物质的属性。在思维过程中人脑对物质元素及其属性形成新的解释,并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其中发散思维和灵感在创意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历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从而使人类在认识自然的时候具有共同性而又具有差异性。创意的目的就是在改造物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进而通过艺术作品的使用功能,价值功能、符号功能、体验功能等因素来满足人类的需求。由此可见,一切创意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不同的物质的视觉元素及其这些元素的属性又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和知觉,这种感觉和知觉来源于意识对物质的反应,同时,不同的物质元素及其属性又给人类带来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的需求和变化正是人类作用于物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艺术创意的任务就是了解物质及其属性,设计出不同的视觉形象,同时物质形象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形象还包括触觉、味觉等其他感觉因素,并能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物质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和属性,作为设计师就应该了解物质,如点线面的构成、色彩、肌理、空间、尺度、材质、光影、速度、力量等等。
其次,取决于在发现方式和创意过程中改造物的方法。艺术创意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改变物质世界及其属性,从而创意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不同的设计师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具有不同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自己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学习积累,这种经验的积累形成自身的观念并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不同的知识会有不同的发现,愚昧无知和饱学有识的人所观察到的世界有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设计师、艺术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的新知识,进而丰富自身的观念和艺术生产。例如人们在艺术的过程中习惯认识静态的视觉形象,如自然的形态,实在的形状,而对于动态的、模糊的、虚幻的、抽象的形态就很难把握。随着设计师自身知识建构的丰富,甚至可以发现物质内在的形象,光电声等虚幻的形态,以及一些宏观视野和微观视野的形态。所以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仅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并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之中去,从而更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改变自身的观念,以新的体验心态来观察事物不同状态下的视觉形态及其变化,“比如静态形——动态形;清晰形——模糊形;实在形——虚幻形;正像形——负像形;外表形——内在结构形;宏观视野形——微观视野形;自然形——抽象形等等”。在艺术创意过程中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创造出不同视觉形象。首先在观察物像时要具有独特的视角。同一个物像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如“中国国画理论中的‘三远’分别指的是‘高远’、‘深远’和‘平远’,即仰视、俯视、平视;‘四视’指的是仰视、俯视、平视和侧视。”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焦点、景深去重新发现新的物像。如毕加索就是通过打破常规的造型准则,在试图的表达中改变了一个视点观察和表现艺术作品的造型方法,通过多角度、多视点立体的几何造型来表现作品。在设计中同时要学会以转换身份的方法去观察物像,从而产生不同的发现。比如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外星人、或者是一个微生物来看待这个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会变得具有不可思议这种以身份置换的方式,丰富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此种方法拓展自己的创意思维。另外,在艺术创意的过程中要学会发现兴趣点意外的世界。人们在观察某一事物时,往往会仅仅关注一个重点或一个中心,人的视线会集中到一个地方,而忽略视觉中心意外的物像,如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负形、影子等形态。其实在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在视觉范围内的视觉元素存在着丰富的信息量,这也是艺术创意当中重要的信息来源。
三、参考文献
[1]李 方.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钟以俊. 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4]顾 春.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5]王铁军.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叶 澜. 教育研究方法初探.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袁振国. 教育研究方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张 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9]肖 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10]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语文教学与文艺理论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