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课文可以通过简笔画或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难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语言描述的情节。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一些学生对“人”字形的线路,火车上山的方法,以及到南口后多出一个火车头变拉为推等问题一时难以理解。这是就可以采用板演简笔画或做实验的方法,学生对文中语句的感悟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4、在练笔中感悟。
《莫高窟》总—分—总的文章结构是非常有特点的。学完课文,我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进行片段练习,如:课间十分钟、教室前的小花坛等。学生通过练笔,对文章写法的感性认识真正提高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再如学习了《诺贝尔》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读后感,更能促进学生对诺贝尔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入感悟。
四、文本对话,提升感悟。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至高追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悟,是自己真实的体会,我们都应当为他们的发言喝彩。教师要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加深感悟、提升感悟。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黄鹤楼送别》一课,当学生学习“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提升学生感悟人物深厚的情感。
师:媒体上出现画面与文字。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欧点点。“友人的白帆早已消失,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久久地凝视一江春水,也许他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很快,他们有了自己的感悟:
生:也许他在想:孟夫子,我们的友谊一定会像这长江的波涛一样永世不绝。所以李白一直凝视着滚滚长江,仿佛还在回味着孟浩然说过的话。
生:也许他在想:就让这一江滔滔的江水捎去我对孟夫子的无限思念吧!
生:也许他在想:我和孟夫子的分别一定时短暂的。明年的烟花三月,我们一定会在黄鹤楼上把酒言欢,重叙离别之情的。
生:也许他在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不应该为了这短暂的离别而忧伤难过,我们的友谊是深厚的,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即使远在天涯,也是近在咫尺。
……
李白在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了艺术空白,给学生以广阔的感悟空间。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使其心灵对话,文本对话,使学生感悟到诗人内心深刻、丰富而细腻情感。学生有了文本做依据,有了“底气”,就能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对人物情感的感悟也有了提升。
浅谈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本的策略(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