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长》一课中有一句: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船长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我让学生联系影片《泰坦尼克号》、地震等体会当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现。学生的感悟一下子就丰富了。
学生: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当轮船撞到冰山遇险时,人们争抢着逃生,现场一片混乱,有很多人因为争抢落入冰水中死去。哈尔威船长“大声吼”是为了让救援工作变得有序。
学生:在地震中,有很多解放军和无名英雄为了救他人而受伤、遇难,哈尔威船长和他们一样具有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学生:上次有一条小蛇游进了我们的教室,同学们都害怕得争着涌向教室门口,结果好多人把门口挤住了。可是哈尔威船长面临死亡,从容镇定,还一心要把别人救出去
学生:哈尔威船长说“把60人全都救出去”,其实一共有61人,他把自己忘了。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学生的积累丰富了,感悟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感悟也会更丰富。
三、多种演练,促进感悟。
思维是感悟的关键。没有灵动的思维,也就不会有深切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多种演练,让学生的思维灵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
1、在表演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理解文字感悟文本。如一位老师教学《黄山奇松》时,让学生摆POSE,表演迎客松。然后老师问:“此时你正站在悬崖上,夏天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你还站得稳吗?”学生坚定地回答:“能!”“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你还站得住吗?”“能!”“秋天,树叶飘落,寒霜铺地,你还站得稳吗?”“能!”“你真是一棵名副其实的迎客松。你经历了无数个春秋,经受了无数的风雪,真是——”“饱经风霜。”这位老师巧妙地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到“饱经风霜”的意思。学生学得愉快,悟得轻松。
2、在媒体欣赏中感悟。
文字的描述固然美丽,但毕竟是白纸黑字,没有斑斓的色彩,也没有变幻的形态,学生难免会缺少感性认识。适当的运用媒体,便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美景中,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如《莫高窟》一课向我们展现了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课堂上,通过媒体让惟妙惟肖的彩塑、内容丰富的壁画和姿态不同的飞天配以美妙的古筝乐曲呈现于学生之前,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般的欣赏,心潮澎湃、激情荡漾,心中充满留恋与赞美,真切的感悟到了彩塑、壁画的是艺术珍品。
3、在简笔画或实验中感悟。
浅谈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本的策略(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