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这次政治投机,主观动机是为了追逐巨额赢利,但从其客观效果来看,对稳定秦国的政局是有重要意义的。秦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国君去世,诸子争夺王位的内乱。秦孝文王过早去世,给秦国政局带来危机,由于及早确立子楚为王位继承人,才使秦国政权顺利转移到华阳太后、子楚、吕不韦手中,避免了内乱。子楚即位后三年又死了,继位的太子政仅十三岁。五年之间,秦国三易其主,现幼主新立,如果处置不当,还会出现动乱。在这紧要关头,吕不韦再次出任相邦。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他以三朝元老和“仲父”的身份,辅孤理政再次稳定了秦国的政局。经几代人的努力,此时秦国已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由秦来完成统一已是大势所趋。这样秦国的政局稳定与否,就会关系到统一中国时间表的前后推移。面临这样的历史条件,吕不韦有作出了正确的抉择。他稳定国内后,就把完成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他自称“仲父”的用意就在此。春秋初期齐桓公用管仲辅佐,成就霸业,齐桓公给管仲的尊号就是“仲父”。吕不韦是要秦王像齐桓公对待管仲那样尊重他,他就可以帮助秦王政去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了。
在政治上吕不韦主要做了两方面的事:一是注意起用老臣宿将,调整好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以稳定国内的统治秩序;二是注意发现、荐举人才,让这些人才在统一大业中发挥作用。吕不韦是一个有见识的的政治家,任相之初,“委国事大臣”,自己并不独揽大权。他注意起用昭王以来的一些老臣宿将。如老臣燕人蔡泽,曾因受人攻击,早已被迫告老称病。秦王政即位后,吕不韦又请出他出山,参与朝政。后请他出使燕国,促成了秦燕连横。王龀、蒙鹜这些昭王时的名将,吕不韦也继续委以重任,使他们在兼并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吕不韦认为对人才委以重任后就要赏罚严明。赏罚要不凭关系亲疏、个人好恶,而要考其实绩,做到因功授爵,赏罚必当。尽管在事实上他不可能真正做到事事赏罚严明,但提出这些主张,对整顿秦国吏治,加强国力是起了作用的。
总起来看,吕不韦作为战国后期由分裂走向统一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他两任秦国相邦,主持朝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为秦统一准备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基础,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四、在学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不韦是一个大家,或者称之为杂家。吕不韦深谙一个道理,要想使自己思想得以流传,势必要借助一种思想或者是书籍流传这个载体,才能使自己不至于如过眼云烟。于是,他招揽门客,专门著书作文,最后由他统一编撰。吕不韦招集宾客、重金著书立说,有商人炫富的意味,这是他的主观倾向。在客观上,这种行为在学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学术史上超过了战国四公子。《吕氏春秋》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吕氏春秋》是国家走向统一的前夕,学术统一的一种尝试,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释,认为此书“大出诸子之右”,即超过了诸子的成就。这本以后流芳百世、千金难改一字的经典之作,也使吕不韦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总之,作为一个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人,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他的很多观点,做事的方法,就是到了现代,仍然是比较超前的,甚至当代一些所谓成功人士,他们成功的路子上,仍然留有吕不韦的影子。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吕不韦的确是一千古奇人。但成功一世的吕不韦,由于利欲心太重,没有像范蠡那样,事业达到顶峰后急流勇退,最后落了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这也是吕不韦给我们那些成功人士留下的最大教训,也最值得那些成功人士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