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小波小说的语言特色的观察
王小波是中国当代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其成名过程也颇为独特。王小波生前在大陆未得到官方认可,游离在大陆作家体制外,其有影响力的作品《黄金时代》是在港台发表的,这部作品获得了台湾联合报系中篇小说奖,让他在海外名声大噪。一直到1997年因心脏病发突然离世,此后他的作品突然在大陆走红,《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陆续发表,人们忽然意识到还有这样一个作家,他以轻逸消解沉重,以狂欢来反抗压抑,用智性去追求有趣,随之掀起一股“王小波热”,更因其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和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许多追随者把他奉为“文坛外高手”、“体制外作家”。有人认为“他的语言,既富含灵动的诗意,同时又深具智性的趣味,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都能给观者带来令人惊叹的冲击。”因王小波在小说中对于性的描写毫不避讳,大胆露骨,有人也因此批判他的小说,所以王小波一直不被官方所认可。
因其作品饱受争议与质疑,研究界给王小波和其作品投去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关于他的研究文章也逐渐增多,但与其他主流作家相比,还是甚为不足。文学界对王小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品的叙事学、比较学、两性关系、及其自由主义与社会批判,对王小波小说诗化特征的研究主要在比较学这一类,学者们通常将王小波与卡尔维诺、卡夫卡、杜拉斯、乔治奥威尔等作家比较。而对于其小说语言特色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趣味性与音乐性及狂欢化三个方面,王小波的小说中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极权统治,压抑人性,秩序混乱,昏天暗地的世界;另一个是充满诗意想象,独立自由,真情动人的世界。王小波用独特的黑色幽默和狂欢对极权和昏暗进行消解,用浪漫想象和工笔细描来重新构建唯美的诗意世界,因此他的的小说语言是诗化、趣味性、狂欢化的统一。以下是关于王小波小说的语言特色的观察:
一、诗情画意
王小波小说具有明显的诗化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行文中使用了大量意象,而诗歌艺术的灵魂之一就是意象,且小说中的意象同样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王小波用诗意的心灵与眼光去观照所处的世界,小说中诗一般的意象随处可见,开阔鲜明,使小说充满诗意。
首先看到《三十而立》中的一段:
“路边全是高高的杨树,风过处无数落叶就如一场黄金雨从天顶飘落。……像金色的潮水涌向路面。……两边纷纷的落叶好像天国金色的大门。”
这是一段简洁而流畅,意境唯美的诗意独白,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复杂句式的雕琢,但“高高的杨树”、“如黄金雨般飘落的树叶”、“金色的潮水”、“天国的大门”等种种优美的意象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年轻时孤寂而敏感的情绪,可是贫乏枯燥的插队生活并没有削弱他对环境和生活的感受力,也没有磨灭他对“天国金色的大门”那个精神世界的诗意想象与奋力投身其间的强烈渴望。在这段叙述中,作家既流露了诗人般的敏感细腻和惆怅,又展现了哲人般的寂寞和思索。整段文字在小说中的分量虽小,读起来却格外动人。
再如《黄金时代》中的一段:
“而后面荒山里的低洼处沟谷纵横,疏林之中芳草离离,……空山无人,流水落花”
关于王小波小说的语言特色的观察(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