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了宣扬“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题,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形成了所谓“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真可谓是天地妙文。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西厢记》一直雄踞一流宝座,笑傲文坛七百年而不衰。历代许多思想家、文学家都一直为之倾倒,李卓吾称它是“化工之作”,是“出于童心”的天下至文;王骥德称它是“无所不工”、“以神以韵”的神品;王世贞说它是“北曲压卷”之作品;著名学者赵景深更是把它与《红楼梦》并称,誉为“中国古典文艺的双璧”;明代戏曲评论家朱权用“花间美人”来概括它的艺术风格可谓是一锤定音。
一、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情性各具,呼之欲出,《西厢记》人物语言各具个性,音容笑貌历历可辨。莺莺蕴藉凝重,张生热情率真,红娘爽朗泼辣,老夫人心口不一。他们即不能倒置移位,也不能相互混淆,达到了高度个性化的境界。
二、语言的性格化
在李渔最为佩服的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这样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比如在第三本楔子的开头是这样描述的——
三、语言艺术的文采性
1、绮词丽语,俯拾即是
2、插科打诨,妙趣横生
《西厢记》既汲取了唐诗宋词精美语言的精华,又吸收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加工提炼,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风格。它的语言之所以如此优美和生动,是作者“把高尚的、抒情的、诙谐的和戏谑的、巧妙而别致地结合了起来。”④《西厢记》的语言既丰富,又极具文采,代表了当时文采派文学的最高成就。
 ̄ ̄ ̄ ̄ ̄ ̄ ̄ ̄ ̄ ̄ ̄ ̄ ̄ ̄ ̄ ̄ ̄ ̄
注释:
①李渔,《李渔全集》(第三卷 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22页
②许建辉,《老舍 下》,蓝天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235页
③李渔,《李渔全集》(第三卷 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58页
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 第六卷》,中国电影出版社,第19页
参考文献:
1、李渔,《李渔全集》(第三卷 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2、金圣元,《金圣元批本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版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5、全秋菊 吴国钦,《花间美人西厢记》,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