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完全面向的是市场经济,要走市场化道路。企业用工需求完全取决于生产经营的客观需要,而与计划经济下的运作模式是大相径庭的。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要尽可能降低人工成本,而实际上,非正式用工的人工成本明显低于正式用工。因此,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采用包括非正式用工在内的一些灵活用工方式。同时,很多国有企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很多与其职位不相匹配的员工,其素质已不能满足其职位的要求,或者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问题,企业只能从本来就较稀缺的外部人才中来雇佣非正式员工。另外,非正式员工的素质不一定比正式员工差,二者可以相互替代,非正式员工经过了一般培训和实际工作之后,其工作技能已和正式员工无异。
4、 员工个人方面的因素
⑴ 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较差,而各种各样的灵活就业形式便成为他们寻求出路的手段。
⑵ 兼职、SOHO族的出现及其他们技能的通用性或追求自由的工作方式决定了他们的非正式就业方式。
⑶ 高技能专业人士、稀缺人才等,他们通常被作为一种“资源”,从社会追求资源共享这个角度来看,非正式就业成为他们的必然。
三、 国有企业非正式员工激励方式探讨
1、国有企业非正式员工的薪酬激励
薪酬激励就是企业运用薪酬水平政策、结构政策、差别政策、增长政策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有针对非正式员工的薪酬政策,更难于利用薪酬政策达到激励的效果,但每个使用非正式员工的企业都要有对他们的灵活的薪酬政策作为薪酬激励的指导思想。
⑴ 薪酬水平激励。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利润、支付能力、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战略等来确定薪酬给付的水平,通过薪酬水平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来达到企业的外部的竞争性。
⑵ 薪酬结构激励。薪酬结构是指将员工的薪酬分为不同的几个部分,如基本工资、福利、奖金、津贴等,针对不同员工的特点再调节这几个部份在薪酬总额中的比例,以达到相应的效果。比如在薪酬结构中,基本工资比重大,薪酬的外部竞争性比较强;奖金比例较大,薪酬的激励性比较强,更注重个人绩效;福利比重大,那么薪酬稳定性比较强。一般可分为单一结构政策和复合结构政策。对于临时工与兼职员工可施行单一结构政策,对于特别聘用与顾问人员可施行复合结构政策。
⑶ 差别激励。薪酬差别是通过不同的岗位或同一岗位的薪酬之间的差别来达到不同的内部竞争和激励的效果。在施行的过程中,要注意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之间、非正式员之间的薪酬差别,同时非正式员工的不同素质水平、不同工作业绩也应在薪酬差别中有直接的体现。
⑷ 薪酬增长激励。薪酬增长是指企业根据员工能力、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自身情况的不断变化来制定员工的合理的收曲线及薪酬增长幅度。这同样可以提高企业薪酬的竞争性,保持长期的激励效果。当然,对于不同类别的非正式员工所采用的增长类型也应是不一样的。对于临时工可采取限制增长政策,对兼职人员租赁人员则可采取平稳增长政策。
2、 非正式员工的工作激励
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激励方法,但其几乎所有都是针对正式员工而言,而非正式员工也是需要激励的,工作激励更是必不可少。
⑴ 非正式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非正式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员,同样需要良好的工作场所、必要的工具、完整的工作信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⑵ 非正式员工的技能特点与岗位条件的一致性。企业无论招聘临时工还是租赁专业人才,都是从企业自身的工作需求出发的。企业只有先确定了需要什么专业、什么类型的员工后,才去聘用相应的人员。所以企业在聘用非正式员工时一定要将其自身的技能水平与工作岗位的需求相结合。
⑶ 丰富非正式员工的工作内容。非正式员工在企业中一般从事的工作比较单一,重复性强。要适当调整其工作内容,或扩大其工作内容,采用工作轮换,这样会提起工人对工作的兴趣。
⑷ 非正式员工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同正式员工一样,非正式员工也需要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员工会满意没有前途的工作。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但在某一时期内,他们的工作相对是稳定的,即使更换工作单位,对本人来说那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也会影响着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这往往是我们企业所不能重视的。
3、人性化管理手段的激励
人性化的管理,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以非正式员工的需要为出发点、尊重非正式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激励非正式员工的重要手段。
⑴ 授予非正式员工恰当的权利。现化人力资源的实践证明,现代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任何员工都不想只是一个执行者,都有参与决策的需要。满足非正式员工的这种需要,不公可以起到激励作用,还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⑵ 培养非正式员工的个人目标。通过设计和培养非正式员工的个人目标,来激励他们。因为目标是组织和个人的奋斗方向,完成目标是员工工作结果的一种体现,是员工成就感的体现。企业和非正式员工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往往会有矛盾,企业要在培养其个人目标时,注重企业与员工目标的一致性,这才是目标激动得以实现的基础。另外,个人目标的制定应该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可实施性。
⑶ 鼓励非正式员工同正式员工的竞争。很多管理者害怕企业内的竞争现象,认为这样会破坏企业的秩序。其实,只要管理者对竞争进行合理引导,竞争还可以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对于企业中的非正式员工,管理者要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消除顾虑;对正式员工,管理者要引导他们端正态度。在企业内提倡个人竞争,提倡团队竞争,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激情,可以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在这里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能因为非正式员工的参与而带有歧视性。
⑷ 为非正式员工营造一个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当非正式员工的自身价值在企业得以体现时,与企业的文化相一致时,他们就会体会到企业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就会与企业融为一体,即使他们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也会为自己的企业感到骄傲,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
致 谢:本文是在张煜老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张浩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在此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了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在此向张煜老师和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孙健纪建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507-546;
[2] 赵曙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309-316;
[3] 张德吴志明.组织行为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18-137;
[4] 杨蓉.人力资源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210-219;
[5] 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管理世界》1997年第5期:81-100;
[6] 周其仁.体制转型、结构变化和城市就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第3期:8-15;
[7]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5-53;
[8] 罗宾斯.管理学,北京:人大出版社,1995年:102-115;
[9] 杨文士 张雁.管理学原理,北京:人大出版社,1999年:95-106;
[10]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264-283;
[11]梁磊.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86-97。
国有企业非正式员工激励方式探讨(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