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机会有几种不同的定义方式:
3.1.1可以为购买者或使用者创造或增加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它具有吸引力、持久性和适时性。
3.1.2可以引入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和新组织方式,并能以高于成本价出售的情况。
3.1.3是一种新的“目的-手段”关系,它能为经济活动引入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新市场或新组织方式。
创业机会具有以下特征:
1)普遍性。凡是有市场、有经营的地方,客观上就存在着创业机会。创业机会普遍存在于各种经营活动过程之中。
2)偶然性。对一个企业来说,创业机会的发现和捕捉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任何创业机会的产生都有“意外”因素。
3)消逝性。创业机会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之内,随着产生创业机会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创业机会就会相应的消逝和流失。
3.2 创业机会的识别
如何识别创业机会在成功创业的路上,是创业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好的创业机会,必然具有特定的市场定位,专注于满足顾客需求,同时能为顾客带来增值的效果,创业需要机会,机会要靠发现。要想寻找到合适的创业机会,创业者应识别以下创业机会:
3.2.1现有市场机会和潜在市场机会。
现有市场机会是市场机会中那些明显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往往发现者多,进入者也多,竞争势必激烈。潜在市场机会是那些隐藏在现有需求背后的、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不易被发现,识别难度大,往往蕴藏着极大的商机。
3.2.2行业市场机会与边缘市场机会。
行业市场机会是指在某一个行业内的市场机会,发现和识别的难度系数较小,但竞争激烈成功的几率低。边缘市场机会是在不同行业之间的交叉结合部分出现的市场机会,处于行业与行业之间出现“夹缝”的真空地带,难以发现,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开拓精神,一旦开发,成功的概率也较高。
3.2.3目前市场机会与未来市场机会。
目前市场机会是那些在目前环境变化中出现的机会,未来市场机会是通过市场研究和预测分析它将在未来某一时期内实现的市场机会。若创业者提前预测到某种机会会出现,就可以在这种市场机会到来前早做准备,从而获得领先优势。
3.3 创业机会的发现
投资创业要善于抓住好的机会,把握住了每个稍纵即逝的投资创业机会,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发现创业的机会的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变化就是机会。
环境的变化,会给各行各业带来良机,人们透过这些变化,就会发现新的前景。变化可以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科技进步;通信革新;政府放松管制;经济信息化、服务化;价值观与生活形态变化;人口结构变化。
3.3.2从“低科技”中把握机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发高科技领域是时下热门的课题,但公司机会并不只属于高科技领域。在运输、金融、保健、饮食、流通这些低科技领域也有机会,关键在于开发。
3.3.3集中盯住某些顾客的需要就会有机会。
机会不能从全部顾客身上去找,因为共同需要容易认识,基本上已很难再找到突破口。而实际上每个人的需求都是有差异的,如果我们时常关注某些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就会从中发现某些机会。因此,在寻找机会时,应习惯把顾客分类,认真研究各类人员的需求特点,机会自见。
3.3.4追求“负面”就会找到机会。
追求“负面”,就是着眼于那些大家“苦恼的事”和“困扰的事”。因为是苦恼,是困扰,人们总是迫切希望解决,如果能提供解决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找到了机会。
3.4创业机会的把握
创业者不仅要善于发现机会,更需要正确把握并果敢行动,将机会变成现实的结果,这样才有可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出击,获得成功。把握创业机会,应好好注意以下几点:
3.4.1着眼于问题把握机会。
机会并不意味着无须代价就能获得,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从解决问题起步的。问题,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顾客需求在没有满足之前就是问题,而设法满足这一需求,就抓住了市场机会。
3.4.2利用变化把握机会。
变化中常常蕴藏着无限商机,许多创业机会产生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环境变化将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消费结构的升级、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政策的变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透过这些变化,就会发现新的机会。
3.4.3跟踪技术创新把握机会。
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几乎每一个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产业的变更或产品的替代,既满足了顾客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业机会。
总结
创业,既可以解决就业难的尴尬,也让一个人完成从“职业”到“事业”的转型,这样的诱惑常常让大多人的天平最终向创业倾斜。多数人都想创业,都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哪怕它很小很小。投资是人们最普通、最直接的创业方式。在创业之前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并且有市场的创业方向,并且用市场评估准则和效益评估准则来评估所选择的创业机会。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创业者中脱颖而出,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李建新.企业与雇员薪酬福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75-86,134-156.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2-187.
[3]姜博.从“管理离职员工”到“员工离职管理”[J].人力资源HR经理人,2007(11):29-30.
[4]吴国存.企业职业管理与雇员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35-78.
[5]谢晋宇,王英,张再生.企业雇员流失—原因、后果与控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8,187-217.
[6]顾金梅.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9-23(2).
[7]Arthur.J.B. Effects of human resource systems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and turnov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1994(11):670-687.
创业机会识别(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