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只停留在鼓励学生创办企业的误区中,但对学生创业意识、素质和技能等缺乏教育以及培训。创新创业课程也只是为了迎合国家的号召,并没有达到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对于如何系统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缺乏深刻的认识。
很多高校对创业中心场地硬件设施非常重视,但实际应用效果怎样却并没有人关心,这种表面形势的思维,导致整体培养计划缺乏系统和全面性,现实上可操作性并不强,面对的实施对象有很大限制,许多办公场地遭到闲置甚至空置,造成国家专项资金的极大浪费。创业中心也缺少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师队伍,缺少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
实践教学依附于一定的教学资源,但因为自身经费和条件有限制,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类的相关专业共用实践教学的实训室、实验室甚至模拟操作室,极大缺少本专业独立的实践应用设施,造成大多数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专业化训练。而且应用型高校基本上都没有专有的产业孵化园,校内实践基地主要以仿真模拟的形式,和真正的管理实践活动存在很大的差距。实践教学老师比理论教学老师更需要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目前很多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老师是毕业后直接从教,优势仅仅在于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上,但是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与经历,很难有效的指导学生,从而影响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目前的大学生都是互联网一代,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却很少,造成他们整体性格较为浮躁,缺乏创新创业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探索意识,有一些学生虽然参加了创新创业的课题或者实践课程,但是这种实践活动很不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虽然上到党中央、国务院,下到各省、各高校都在着重强调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而且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由于学生学的仍然是课本上的知识,这些创新创业能力仍然只是纸上谈兵,一旦脱离了虚拟的环境,就无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的是相对单一的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能力。
创新创业人才是不受学科和局部经验的限制,是拥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思维,这才是当前创新创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大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全方位的思维训练机会。
四、总结
教育主管部认为应注重在校生及毕业生的质量,着重看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拔尖创新人才。学校需要将教学作为首要内容对教师考核,调动教师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要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院校必须要重视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还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系统的实训场所,避免学生在毕业后对工作的选择比较茫然,最终造成选择的工作与自身情况并不匹配。因此,院校要着重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力度,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