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采用迎头市场定位策略
海尔集团市场竞争的原则是不首先在量上争第一,而是在质上争第一,依靠高科技推出新产品。它所涉足的除冰箱外的其他产品均起步较晚,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激烈。但海尔集团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清醒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后,认为可以进入这些产品市场中参与竞争。它采用了迎头市场定位的策略,1992年推出空调器产品,1995年推出洗衣机产品,由于技术领先,质量可靠,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这两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直排在前几名。
(四)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地位,海尔集团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洗衣机市场上,海尔集团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采用不同的产品策略。如,针对我国江南地区“梅雨”天气较多,洗衣不容易干的情况,海尔集团及时开发了集洗涤、脱水、烘干于一体的海尔“玛格丽特”三合一全自动洗衣机,以其独特的烘干功能,迎合了饱受“梅雨”之苦的消费者。此产品在我国上海、宁波、成都等市场引起轰动。针对我国北方的水质较硬的情况,海尔集团开发了专利产品“爆炸”洗净的气泡式洗衣机,即利用气泡爆炸破碎软化作用,提高洗净度20%以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五)拓展销售渠道
海尔集团实施三个1/3的经营战略(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占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占1/3,海外建厂生产海外销售占1/3),没有销售渠道的保证是不行的。为此,海尔集团不断开辟产品的销售渠道。1997年,海尔集团在国内已拥有8000余个营销点,覆盖了所有一、二、三级市场。在国外12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专营商。目前海尔在海外己经拥有营销网点3.6万个,售后网点1900个。
近几年来,面对大量洋货的冲击,面对实力强大的国际同行的竞争,许多著名的中国家电企业纷纷落马、被吞并瓦解,不少国内名牌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与此相反,海尔集团却稳如泰山,联合舰队坚如磐石,并以一批高质量、高科技的产品大步走向世界,首先进入西方7国发达国家,打出了响当当的中国牌。2000年3月,德、法、意三国经销商与青岛海尔集团达成协议, “买断”该集团空调生产线中的五条,专门为其生产MRV智能网络家庭中央空调、 无氟空调、金元帅空调。海尔集团已将这五条生产线分别命名为“德国线”、“法国线”和“意大利线”,并分别根据三国经销商的不同要求组织生产。如今,海尔集团已成为中国家电行业出口产品种类最多、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海尔集团在 “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已从亏空147万元的企业成长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产品品种涉及电冰箱、电冰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等27个门类,7000余个规格品种,并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三、案例分析
(一)、确立了正确的市场导向观念。海尔主动了解市场需求,根据消费者或用户的实际需要组织生产和销售。海尔集团以市场为导向,不是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按照不同层次和地域的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研制出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组织生产和销售。他们不断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经过艰苦努力,最终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
(二)、海尔选择了由经营品牌而扩张产业的发展道路。海尔赋予其品牌以个性特质,被消费者认同为可靠的、有效率的、勤奋的和具备领袖能力的知名品牌。这种品牌与顾客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海尔的品牌延伸奠定了基础。它从生产第一代电冰箱“琴岛—利波海尔”开始,相继开发生产了上百个系列、近千种规格的“海尔”牌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冰柜、电脑程控式微波炉、微电脑电磁炉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系列产品。海尔的品牌价值,1994年首评时为42.6亿元,1999年达265亿元,是中国企业中品牌价值增长速度最快的品牌。海尔的品牌优势拉动了它在海内外市场的拓展,成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海尔把自身做成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之后,运用企业文化和品牌等无形资产,实施了多次跨省、跨行业的企业兼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三)、海尔注重科技创新和质量取胜。海尔集团把科技创新与市场开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利用高科技来开辟市场,引导市场消费。海尔是靠质量取胜起家的,它曾用了七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做好了一个冰箱产品。使它在1988年摘取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走出一条科技创新、质量取胜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雪宜:《经济危机环境下营销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09年08期.
2、宋波:《企业跨文化营销的策略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9年03期.
3、李兰珍:《浅析体验营销在企业的实施策略》[J],时代金融.2011年17期.
海尔的市场营销战略(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