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下,非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日渐低下,利润率愈来愈低。然而我国出口的产品多数为非绿色产品,在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促使产品绿色化,就要对产品从设计、生产、运输等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绿色化管理,这为我国产业结构和商品出口提供了机遇。我国绿色产业虽起步较晚,但技术进步有目共睹,我们随着绿色浪潮开发无污染又利于环保的绿色产品,有助于我国出口贸易,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对传统产业污染治理的投入,促使我国外贸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
2.提高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水平
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国际社会重视环境保护,并形成了丰富的绿色资源。我国若能积极利用好这些资源,将大大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如,我们可以积极利用外资环节资金不足的情况,努力争取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品的优惠贷款,以此来治理污染,发展绿色产业。再如,我们可以多引进外国先进的绿色产业技术,将其应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等环节,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加强绿色产业技术人员的国际交流,培养我国优秀人才,加快我国绿色产业发展。
三、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措施
(一)积极应对,破除壁垒
在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时,应沉着应对、据理力争。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的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充分利用环境条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通过采取双边协商、谈判解决。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对产品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的主流。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对此,我们须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意识融入每个人的意识中。
(三)大力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
ISO14000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截至2000年3月,正式颁布的标准有15个,内容包括环境方针、计划、实施与运行等,对产品全过程都提出了指导性的环保要求。该标准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制定的,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因此,获得ISO14000认证等同于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ISO14000认证不仅可以使产品冲破绿色贸易壁垒,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抵制绿色保护主义
当前环境和贸易问题的实质是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制度。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全球合作,开展全球对话,树立全球经济思想,力争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坚持发达国家多承担义务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对其工业化进程的环境欠账和现行的高度密集型生产及奢侈性浪费带来的环境后果负责。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反对发达国家动辄实施环境贸易制裁,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五)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政府应与企业达成共识,采取有力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优先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国际市场贸易空间。国家应对具有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产品给予支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入国际竞争行列。
(六)研究发达国家的贸易制度和运作方式及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采取的措施
从他国的经验中找出我国可借鉴的内容,为确定我国的绿色贸易战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发。组建强有力的研究队伍,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系统性的研究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方针,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奠定基础。
四、结论
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众健康为名,在贸易自由化趋势下,各国越来越多使用绿色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的环保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断地提高环保标准的门槛,阻止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长远发展的利益所在,我国要变压力为动力,既要迎接挑战更要抓住机遇。为了经济稳定与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减少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区分绿色贸易壁垒的正当与否,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顺应绿色趋势,适应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要求。国家应牵头把环保意识引入企业经营决策中,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企业自身也应加强环保意识,紧跟国际标准,发展绿色市场。我国应齐心协力,团结力量抵制发达国家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最后,我国应加强构建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将国外不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拒之门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可持续的、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玲琍.绿色贸易壁垒法律制度探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31-35.
[2]薛荣久.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2,(12):14-17.
[3]林汉川,田东山.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2,(3):4-7.
[4]杜强.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策[J].亚太经济,2003,(2):44-47.
[5]佚名.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2007.
[6]佚名.欧盟技术壁垒后的贸易保护主义[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24(6):111.
[7]张云.论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J].经济师,1998,(2):55-56.
[8]夏安桃.我国绿色贸易的现状和策略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8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