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全球农业的共同潮流和趋势。世界农业已经进入产业化时代。我国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不仅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而且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作用将远远超出农业经济的范畴。
一、农业产业化的含义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简称。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德博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农业纵向组织经营形式。国外最通用的名称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国内最普遍的叫法是“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其基本内涵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以农户为基础,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对当地农业的支柱和主导产品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是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营方式。
二、为什么要发展农业产业化
目前的三农问题导致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命力不断式微,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甚至日益减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农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无法有效开展,诱发了不稳定的因素。由于农业产业化长期得不到开展,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得不到改善,农民收入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贫困山区温饱问题甚至重新出现。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利益需求的必然导向,是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粮食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越来越多且严重,农民渴望增加收入、提高收益、改善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利益需求与农业产业化一契而合,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如何看待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范畴
农业产业化是揭示农业与其关联产业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化农业内部的企业间关系。农业与其关联产业间在生产技术上的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在总体上表现为产业化农业内部各部门在资源分配和产出上的比例关系,即产业化农业的内部结构关系。因此,产业结构理论为研究产业化农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结构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
农业产业化是一国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国家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工业产业化,二是农业产业化。实现工业化,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工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只着眼于工业产业化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完整的。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工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已经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说我们已经实现工业化,甚至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原因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还很低,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性、生产组织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手工劳作性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作为工业化主要内容之一的农业产业化,还制约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工业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结果,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进程。一方面,一国工业化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农业产业化的最后完成,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就没有一国的工业化;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对一国工业化的实现具有加速作用的同时,它自身作为结果,也将最终完成于一国工业化的进程之中。农业产业只有像工业产业那样实现市场化、社会化、系列化,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经营理念、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诸方面与工业的产业化程度相适应,才能实现工农 业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况
(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农村产业化问题研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