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到一定规模,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目前,初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更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
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有的地方由于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更有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导致了主导产业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
(三)组织化程度较低
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农业科技教育现状、农民素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四)利益机制不完善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五)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介组织往往由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担当。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信息咨询和市场销售服务,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则很少,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大部分合作组织生存较困难,因而很难做到积极有效的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
五、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对策
(一)资金支持是农业产业化有力的助推器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资金支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比较效益;有利于把分散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有利于促使弱质农业转变为商品农业,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经营中的推广;有利于推动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具体讲:就是通过资金支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增强对农村经济的拉动力;通过资金支持强化重点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产业化的牵引带动力,只有改革现有有关金融政策,构建完善的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才能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通过资金支持发展农产品基地,增强依托辐射力,在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等群体生产的基础上,形成“一乡一品”或“一县一品”的连片生产格局,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标准,最终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通过资金支持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整体联动力,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育和完善一批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并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运销中介组织及电子化信息网络市场;通过资金支持促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增强发展推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推动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由于缺乏资金,我国有限的农业科技投入研究出来的成果约有60%以上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处于长期“休眠”状态。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比例。
结论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为我国工商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和巨大市场。尤其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对食品工业、农、林、牧、渔及其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都将产生直接的有力的促进作用,并会带动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村社会化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业、包装装璜、饮食服务以及农村金融等各业的发展。跨入新世纪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对双层经营体制的补充、丰富和完善,也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当前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问题及其宏观制度性根 源》[J].改革,2002,(3)
2、丁力.《农业产业化新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11月版
3、李达球.《论农业企业化》[N]经济考察报,2005-7-4
4、王爱群,郭庆海.《中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2008(4)
5、郭宇建,《农业产业化的农户增收效应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11)
6、龙方,任木荣.《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模式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2007(4)
7、丁建中,陈逸,刘坚.《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综合评价》.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