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和实践创新
工商管理专业是高校众多学科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和应用型,主要为各类工商企事业单位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对工商管理企业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对当前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程,有待深入研究。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衔接不够紧密。现行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单一,结构不完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造成了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导致学生既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的内涵,又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
(2)课程体系设置定位出现偏差。一种倾向是依然保持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略应用性、技能性,没有彻底体现课程体系的“就业导向”特色;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够用为度,忽略基本理论课程教学,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是教与学偏离,学与用脱节。目前,一方面,由于教材更新速度慢等诸多因素,教师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有一定距离,以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学了许多理论、方法,却缺乏运用的机会,造成对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4)是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较少,导致学生后在的就业竞争力不强。
(5)是缺少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实践效果不够理想。由于部分学校缺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观念,当地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学生实践,开放式办学的路子多年来一直未能走通,造成学生从事专业、毕业实习的基地较少。在校期间缺乏有组织的校外实践活动,而毕业实习多是分散实习,导致实际效果不够理想。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体系是在以培养目标为中心,面向行业、突出专业技能和满足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构建起的培养框架,含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资源平台、培养途径、教学模式等5个方面。
(1)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指培养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及具体要求。根据以上目标定位和能力素质模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应确定为面向某一行业,突出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性工商管理人才。此种人才应具有三种结构。知识结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技术经济评价知识等。技能结构:包括专业技能(技术经济评价技能、概预算技能、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力等)、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应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素养结构:包括进取心、影响力、学习意识、意志力、情绪控制力、创新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决策力、原则纪律、服务意识等。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和实践创新(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