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引言………………………………………………………………………………2
二、我国外轮供应行业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3
(一)格局不断优化…………………………………………………………………3
(二)产业规模不断增加……………………………………………………………3
(三)国产化不高……………………………………………………………………4
三、外贸企业一舟外轮供应有限公司的发展问题…………………………………4
(一)外发加工及保证金问题………………………………………………………5
(二)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完善及保税加工与保税物流问题………………………5
(三)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并存于船舶贸易中催生新型贸易方式………………5
四、一舟外轮供应有限公司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6
(一)开启转型升级……………………………………………………………6
(二)转型升级的规划目标……………………………………………………6
(三)公司的发展路径…………………………………………………………8
参考文献………………………………………………………………………………9
引言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呈现飞跃式发展,在世界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加工贸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解决了就业问题,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是加工贸易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深入研究船舶配套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提出相关政策,以提升船舶配套行业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船舶配套行业,竞争力
二、我国船舶配套行业的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格局不断优化
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配套企业向大型造船基地聚集趋势明显,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庆湖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四大配套集群;从企业性质看,基本形成国有、民营及合资企业三大阵营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从产品分类看,形成了以大连、上海、青岛等为中心的低速柴油机、推进器、阀门为主的生产基地,以西安、洛阳为中心的高中速柴油机、发电机组为主的生产基地,以南京为中心的船用机械、中小船舶配套为主的生产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甲板机械、曲轴、大型铸锻件为主的生产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柴油机二轮配套产品、船用仪器仪表为主的生产基地。
(二)产业规模不断增加
我国船舶配套产业规模大幅提升,2006-2009年我国船舶配套业总产值由249.8亿元增长至716.1亿元,2010年l-8月,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同比增长27.5%。截至2014年底,我国规模以上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企业724个,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4个,中型企业41个,小型企业679个。配套企业从业人员近 10.5万人。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船舶配套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9成以上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于总体平均。2018年前5个月,上海海关关区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船舶23.4亿美元,增长10.6%,占同期关区船舶出口总值的93.8%。同期,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1.3亿美元,增长13%,比同期关区船舶出口总体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
2012年3月份以来,上海海关关区船舶单月出口值逐月连续回升,其中,5月份出口6.6亿美元,同比增长33.3%,环比增长76.8%。2018年一季度中国船舶出口1730艘,同比下降15.1%。纵观2015-2017年我国船舶出口量情况,三年年间出口量整体上升,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36%。
图1 2015-2018年Q1中国船舶出口量及增长走势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
低速机方面,大型骨干企业已具备大部分零部件的“二次研发”能力,初步具备建立船用动力研发基础[ 叶凯杰.齐俊妍.中国不同技术含量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7(04)
]平台的条件。攻克了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等多项关键制造技术,交付了世界首台6K80ME-C、6RT-flex60C-B电控柴油机和6S35ME-B船用低速柴油机。特别是大型曲轴,经近年来的努力,我国不但有能力满足国内的需要,还能部分出口,实现了造船人30年来的企盼。
中速机方面,国内已有几家企业基本具备自主研发中速柴油机的能力,G32系列柴油机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机型先进水平。近期大马力的中速机已试制成功。
甲板机械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平台用起重机己批量生产,已掌握超大型油轮、矿砂船及集装箱船的甲板机械自主制造关键技术,拥有转叶式舵机、大型低压拖缆机、锚铰机等一批新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
在舱室机械方面,具备了污水处理装置、碟式油水分离机、遥控碟阀、压载水处理装置、渔船尾气制冷机等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压载水处理装置已获国际海事组织批准,已获IMO批准的全球有18家,我国有2家。
通信、导航及船舶自动化领域。已完成综合船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掌握综合船桥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罗经、计程仪、测深仪、风速风向仪、航行数据记录仪等设备研发技术水平与日、韩相当;ARPA雷达、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等设备研发技术水平相当于日、韩上世纪九十年代水平;GPS、DGP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全球海难呼救安全系统(GMDSS)、卫星通信系统、气象传真机、超高频无线电话、接收机等设备开展了关键技术研究,初步掌握了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开展了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并取得一定突破。
(三)国产化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基本采用国外合作方式生产,国内企业缺乏核心自主技术。配套企业研发投入主要依赖国家,自主投入力度不够;为满足造船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配套企业致力于扩充产能,却不十分重视自主研发。与日、韩先进配套企业相比,我国船舶配套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甲板机械和舱室机械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产品不多,大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国外厂商所垄断,国内能力存在空白。韩国、日本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分别高达85%、90%以上,我国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本土化配套率不足30%。
2009年我国船舶配套本土化率达到54%, 2010年我国船舶配套本土化率也仅能达到60%左右,相对日、韩85%以上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009年,除船舶动力系统及装置、甲板机械、船用舾装件等配套设备本土化率超过50%以外,其它船用设备本土化率水平普遍较低,电子电气设备本土化率13.31%,舱室设备本土化率18.8%左右,通讯导航与自动化系统本土化率仅1.66%,尾轴密封装置、船用电梯、装卸机械、泵、空压机、海水淡化装置、空调及冷藏设备、通讯导航控制系统及电子电气设备等配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船用柴油机二轮配套能力仍显不足,增压器、电子调速器、油雾探测器、Alpha注油器、电控模块、薄壁轴瓦、控制系统阀件等高端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
2018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较为严峻,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新接船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同比下降,出口情况较2017年的下降态势有所回升,但发展后劲不足。
图2 2018年新接订单量
截至2018年6月,我国新接订单量为756万载重吨,在全球市场占比由2017年的近50%下降至19.3%。即便按我国内部统计的修正数据来看,同期我国新接订单量为1119万载重吨,全球市场占比仅为27.8%,远低于韩国的1959万载重吨(全球占比44.6%),略高于日本的752万载重吨(全球占比20.3%)。
当前订单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制造船型比较单一,干散货船占主导地位,2018年三大船型中干散货船新船成交量陷入历史性冰点,全球上半年成交散货船仅为333万载重吨,占比仅为全球新船成交份额的8.5%,而2017年全年占比54.2%,市场萎缩超90%。从反映干散货航运市场整体行情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费指数(BDI)来看,2018年上半年BDI指数一度跌至500点以下的历史最低点。截至7月24日,BDI指数回升至1086点,预计干散货船的成交量在下半年会有所回升,但整体情况仍不容乐观。
三、外贸企业一舟外轮供应有限公司的发展问题
关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