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应急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不具体,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矛盾,造成事故应急行动时职责不清,指挥不力,操作混乱的局面。很多建筑企业对安全制度的建立都不是完善的,没有全面的考虑细节问题,各人单位以及工作环节都没有重视安全制度,有些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建筑施工现场很多措施存在漏洞。比如:灭火器的数量不够,安防的位置不明显,防通道的建设,有的宽度不够,有的高度不够,如果发生火灾,消防车不能及时通过,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平时,领导以及工人安全意识差,对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未能很好地宣传,培训,演练,维护和实施,到事故发生时应急指挥形同虚设。在关键时刻,由于现场的混乱,指挥人员思路混淆,没有建立应急队伍等,都会给企业及工人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三、我国建筑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及监督机制
我国原来的建筑安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虽然很完整,但是针对于现在的新型建筑安全措施还需要补充,比如从法规上合理划分建设各方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把安全工作的细节分配到各个部门手中,才能更好的引起注意,才能更好的
2
履行自己的责任。企业在实行安全生产在做到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时,同时计划,布置,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分2个方面,纵向方面是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即从最高管理者,管理者到项目责任人,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施工员,班组长和岗位人员等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横向方面是各个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既各职部门,如安全环保,设备,技术,生产,财务等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群防群治。在安全监督方面,要求业主承担直接责任,监理单位承担视察的责任,争取建立一套完整性的安全运行制约机制。大力发展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术较强的建筑咨询公司,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政府监督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监督机构应严格查处各类典型问题隐患,对无视生产工人安全,管理混乱,责任制度不落实,现场存在严重隐患的参建单位,实行与经济挂钩,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对屡教不改的加大处罚力度,对发生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查实事故原因,找出深层次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严肃迫究事故责任人责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发展。
(二)大力培养建筑企业安全文化
我国建筑安全事故中,有相当部分的伤亡事故是由于项目管理者不重视安全生产,当事人有在侥幸心理造成的。有些企业领导把正常的安全投入认为是额外支付,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该配备的劳动保护用品不配备,肆意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工人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另外,工人绝大多数为农民工,由于就业压力和自身素质较低等因素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主张自己的权益,往往成为安全事故的受害者。要砌底扭转这种状态,不仅需要依靠法律的威严震慑和市场经济的有效调节,还需要常抓不懈的安全生产的思想教育,比如每周抽出一小时对农民工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课,讲课老师必须是该施工工程的管理领导。一来加强了工人的基本安全常识,二来巩固了领导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大力弘扬和培育企业建筑安全文化,使得“安全为天”,“生命为大”,“珍惜生命”,“人命关天”,“生命重于一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思想成为企业
上下普遍认同的基本准则,切实提高企业各级领导和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生产的意识。
(三)发展建筑安全技术
科学技术即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究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应用现代的通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成果,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本质安全化水平,逐步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监控的现代化,减少因人意外失误的安全事故率。加速建筑安全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有关建筑安全的信息网络。全国各地建筑企业,各级建筑安全管理部门以及科研机械,可以通过该信息系统进行现代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科研工作。建立建筑安全意识的论坛,开设比较流行的建筑安全微博,这些可以让工人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安全的相关信息,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派遣相关的科技研究小组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招聘一些专业学校毕业的高材生,掌握国际领先现代技术,对安全的管理非常有帮助。
3
(四)完善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首先可以建立安全生产与环境管理统一监管,这样把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利于二者的相互配合,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是一种必然趋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企业总体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应该被企业吸收和利用。
其次是按系统理论管理职业健康安全及其相关事务,已达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和劳动疾病的目的。具体实施中采用戴明模型,一种动态循环并螺旋上升的系统化管理模式,即制定安全方针→策划→实施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管理评审→持续改进→实施运行的动态循环。强调对安全生产事故以预防为主、系统管理、持续改进和PDCA循化原则。以消除或尽可能降低可能暴露于与组织活动相关的安全危险源中的员工和其他相关方所面临的风险。
最后,可以建立建筑保险和建筑安全管理相结合的体系,在建筑行业中由工业工伤保险协会分会负责,具体的设立协会项目包括商业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基金,企业自保等,这项体系的简历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并且在事故处理方面有及时的效果。
4
参考文献
(1)曹洪.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09(15)。
(2)刘颖,建筑企业管理[M].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金国辉.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朱少青.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
(5)洪绍祥.浅谈建筑安全管理科技传播[J].2009(11)。
浅谈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思考 (2)(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