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二、经济改革是法制建设先声的理论基础
三、从中国古代、近代历史变革中分析经济改革是法制建设的先声
四、经济改革是法制建设先声对我国改革开放法制建设的指导意义
五、观点总结
六、结束语
内 容 摘 要
纵观历史上每一次的经济改革都无不伴随着法制建设的推进,从而确立对经济改革有利的法率制度,最终以巩固经济改革的成果。本文将选取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春秋战国、清末,并结合“重农抑商”这一根本性方针的由来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从而分析经济改革是法制建设的先声,确立经济改革推动法制建设的观点
一、概述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主要表现是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多方面限制商业活动。从稳固封建统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政策大大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从春秋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从而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发展的基石。但是历史的车轮是前进的,凡是落后的制度、文化、思想终究会被 碾碎。没落的清朝仍然以“重农抑商”、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态度面临世界的发展,最终只有灭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的腐败,导致法制建设遭受严重破坏。
纵观历史上每一次的经济大变革都无不伴随着法制建设,学界对于经济改革先于法制建设,还是法制建设是经济改革的前提,历来关注较多。但这方面的研究也谈之甚少。当前我国正处在法制建设时期,我国法律尚不健全,各方面的立法亟待完善。只有法律的完善,法制建设的推进才能巩固经济改革的成果并推动经济改革的进步。这也是经济改革所要求的。那么到底经济改革在先还是法制建设在先?如果是经济改革在先,那么有何种体现?意义在哪儿?对我国法制建设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哪儿?
二、经济改革是法制建设先声的理论基础
经济改革,这一词语起源于俄语,是指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自1987年6月起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它与当时的政治改革开放性(Гла́сность)共同构成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国内政策的关键词。перестро́йка一词的俄语字面意义即为“重建”,其意图为改变苏联陷入僵局的经济状况。后我国援引此词语,并对其做了延伸,即邓小平提出的经济作为社会物质基础部分,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只要有人类的存在,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存在,就一定有这经济改革与法制建设的客观存在。纵观中国古代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和变法,又特别是秦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从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就为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时期奠定了基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的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被侵略者的炮火轰开,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封建制度也面临崩溃。直至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完成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就决定了其为封建君主集权者而服务的一系列上层建筑包括“重农抑商”。根据古文献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出土的文物^^文档所见,自春秋后期起,铁制农具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并且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与此相应,蓄力耕作、人力灌溉、施肥辨土等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促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增长,进而加速了社会分工,瓦解了宗族土地所有制和集体劳动协作性质的藕耕制,为个体家庭的独立和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开辟了道路,也为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的重大变革,使得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分化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结构与上层建筑也开始发生变动。原有的没落的政治权势被代表新的生产力的生产^^文档所有者所代替,顺理成章地推行为了自身利益而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如“重农抑商”方针便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而推出的。
经济改革是法制建设的先声—从春秋战国清末的经济改革,看中国法制建设“重农抑商”方针的由来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