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暴力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亦得到极大提高。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也面临转型升级,校园制度也急剧改革,显现出了各种矛盾。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一些社会矛盾转嫁到校园中,因此校园惨案不断上演,各地的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我国校园暴力现象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学校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细胞,学校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就业压力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等问题给校园的安全增加了事故风险,极易引发暴力犯罪、爆炸、中毒、偷盗、抢劫等案事件,影响广大师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教学工作。所以,校园暴力问题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急待解决的社会难题之一。校园暴力问题困于信息传播途径的闭塞,加上社会群体对该问题的忽视,使其一直未能得以很好的解决。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界定
校园暴力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法律现象,关于校园暴力的内涵存在多种解释,有的将校园暴力解释为一种经常性发生在校园内部的,涉及到教师、学生以及校外其他人员的伤害事件,有的将校园暴力解释为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的,并由教师、学生或校外其他人员对其他学生、教师或校外人员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伤害。具体而言,校园暴力就是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学生对学校、校外侵入者与学校师生间的各种身体伤害,或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以强迫、威胁等暴力手段压制被害人的行为。暴力行为主要包括对受害人所造成的故意身体、精神、财物等方面的伤害。
(二)校园暴力特点
1.主体特征—具有低龄性
暴力行为一般发生在全日制中学的高年级阶段,但现在初中阶段和小学高年级阶段也时有发生。未成年人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认知水平较低,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行为的效仿性和传染性极强。受大众传媒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未成年人极易参与和故意实施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抢劫等不计后果的暴力性犯罪。校园暴力主体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2.危害特征—具有侵财性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消费主义盛行。未成年人易在此环境下产生错误的消费意识,产生讲奢华和及时行乐的短期行为倾向。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当他们的高消费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往往挺而走险,采取敲诈勒索、盗窃、抢劫、绑架等等手段非法攫取他人钱财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该类行为的目的为非法攫取他人钱财,尤以校园周边的下暴最为典型。
3、行为特征—具有随意性
浅谈校园暴力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