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资料范文
|
修改降重
|
职称资料
|
合作期刊
|
资料下载
|
计算机资料
|
外文翻译
|
免费资料
|
原创资料
|
开题报告资料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教育资料网
->
开题报告
->
英语资料开题
微课在初一英语音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二)
微课在初一英语音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二)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制作微课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并结合实际需要创设比较贴切的微课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进而通过与已有的知识达到和新知识的“再生”或“在创”。
2.3.2 微型学习理论
微型学习理论是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用而生的。2004年,奥地利学者马丁.林德纳提出微型学习理论(Microlearning Theory)。该理论认为, 学习者可以通过微型媒体应用终端, 如手机、IPAD等,有计划地学习微内容, 以这种重新构建的学习方式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任务。2008年, 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了 “微课程” 的概念, 他认为核心知识概念是构成微课程的主体,应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探索、 开展结构化的任务活动, 来完成课程材料的学习。在移动设别飞速发展的时代,微课这种知识点单一、容量又小的学习资源适应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微型学习理论迎合了当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认知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建了新的学习价值观;对快乐学习的追求,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志取的尊重。
2.3.3细化理论
细化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瑞奇鲁斯,其根源在于奥苏贝尔的顺应以及先行组织者、诺曼的网状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螺旋形课程。该理论认为最初呈现的一般概念或简化结构就相当于ET中的概要,而周期性地使概念逐步达到更复杂的形式则相当于ET的不同的细化等级。
在细化理论指导下,微课将复杂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单一主题、知识颗粒和知识点,使知识难点得到分解,教学过程变得便捷深入,即知识呈现出碎片化,教学过程变得解析化。
2.4 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
2.4.1 国外微课在教学上的运用
2008 年, 戴维·彭罗斯提出微课概念后便在胡安学院推广应用,教师们将微课应用于职业安全、学术性阅读、兽医学等课程的讲授中 [5] 。这种授课形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笔记本等电子移动设备反复地观看微课视频,从而理解概念、明确解题的步骤方法等,进而完成书面作业、实践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等任务的完成情况得到反馈。 教师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让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并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 [1] 。微课在胡安学院得到应用后,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也备受关注。 如今,国外许多中小学也开始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录制微课视频或利用较完善的教育微课网站,结合自身课程的需求进行教学。
2.4.2 国内微课在教学上的运用
通过内容分析可知,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程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4]。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微课程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将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教师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静波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程,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8]。 以上学者分别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阐述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9]目前微课程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有刘文忠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柳敏的《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钱柳云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0]刘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课程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此研究没有选取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并在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结论有待考证。顾柳敏选取“地球的自转”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程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这种探究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以上研究表明一线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程与具体的科目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微课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本选题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利用微课在初一英语音标教学中所进行的应用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访谈、问卷法、前后测等手段进行了相关论证。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
4.1研究问题
基于国内外对微课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的相关研究,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微型学习理论以及细化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对南充某一初中的初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进行微课英语音标教学的应用研究来探讨微课与音标教学的相关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以下2个问题展开:
1)以微课为基础的初一英语音标教学能否提高学生对音标的学习兴趣?
2) 以微课为基础的初一英语音标教学方式能否提高学生应用音标去拼读单词的正确性?
4.2研究对象
选取四川省南充市某一所初中初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性别分布,成绩分布大致一致。两个班的学生,一个班是实验班,一个班是对照班。实验前,两个班级的学生均没有接触过微课音标教学。
4.3 研究工具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参照其他研究者的成果改编而成。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真实反映利用微课进行音标教学后学生们的音标学习兴趣是否有提高,学习的效果是否有提高相比较于没有采用微课进行音标教学。本研究使用到的第一个问卷是“有关初中英语音标学习现状问卷调查”,此问卷主要是在实验前发给实验的两个班级的同学,通过该问卷主要是为了了解实验对象的学习状况以及对微课在初中英语音标教学课上的实施可行性进行分析,进而设计出高效、有用的微课。本研究用到的的第二个问卷是“"微课课堂使用效果"学生调查问卷”,此问卷主要是在实验后,对实验班的同学进行调查,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微课的使用效果调查问卷来对微课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2)前、后测
开学第3周对所要实验的两个班级的同学进行前测,保证两班学生的英语音标发音水平基本没有差异,了解学生现阶段的音标发音水平;第16周结束后对两班学生进行后测,以期了解学生音标发音水平的变化,实验班与对照班两班学生的整体的英语音标的发音水平是否呈现显著差异。在前、后测试中所采用的试卷均是同一份。
3)课堂观察
本文作者通过观察法了解实验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态度后,经过探索设计出符合实验班使用的英语音标教学的微课。
4)访谈
对该初中的英语老师进行访谈,同时也和实验与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师生对于音标教学的基本态度与情况。
4.4研究步骤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
/7/7
微课在初一英语音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二)
由
教育资料网
(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相关资料
上一篇
: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el..
下一篇
:
浅析简爱的爱情观
推荐资料
本专业最新资料
Tags:
初一
英语
音标
教学
应用
研究
开题
报告
2018-12-05 11:25:37【
返回顶部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