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一)
如何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
【摘要】:有不少同学对语文学科定位不清,学习态度随意,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对此现象进行纠正。解决的关键是要明确语文教学社会性的一面,语文教学应与社会紧密联系,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人生情感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推进我们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 社会现象 社会情感 人文性
针对现在不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漫不经心的现象,本人看来,要学生改变想法,首先需要老师的改变。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及其重要性。
要实现我们这一美好的设想,关键还是要靠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在立足于课本的同时,不要忘了放眼社会,不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社会脱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强调的不仅是语文课程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了语文课程与个人一生的关系;它既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培养,同时又不忽视整体学习的提高;它既立足于学生当前的语文学习,又关注学生往后人生的不断发展。学习贵乎于心,任何好的老师都比不上学生一颗自愿学习的心。向学生展现我们语文的魅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让他们明白语文学习并非空中楼阁,更不是无病呻吟,相信我们的语文学习会更上一层楼。
一、积极寻找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丰富语文课堂。
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强化各个知识点的掌握,面对高考,这点无可厚非,但这比较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过分的题海战术,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针对高一、高二学生的具体情况,本人认为各知识点的传授可以慢慢在讲课过程中渗透,但也不要忘了在课本内容中寻找与社会的契合点,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实实在在生活的感受,我们的情感是可以如此表达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
纵观高中五本必修课本的设置,其实很符合学生高中阶段的情感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我们不只是纸上谈兵,语文学习多跟他们的生活联系,相信会给他们不一样的课堂感觉。
以必修1为例。必修1第一单元是认识自我、感悟自我的活动单元,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新生的特征,他们刚到达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思想活跃,从之前的年少不经事、懵懵懂懂,开始慢慢体会到生活中的各种甜酸苦辣,这当然需要先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一曲罗大佑的《童年》,让语文课堂充满温情之余,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种种美好的回忆:漫画、公仔书,爬树、捉鱼,还有各种各样对长大之后奇怪的想法……反观现在已经长成的七尺男儿身、窈窕淑女形,这绝对能引起学生心底的共鸣。王海桐《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让大家明白到成绩的来之不易,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更能让那些中考失利的同学明白要重拾信心,不能妄自菲薄。从罗大佑的《童年》、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到王海桐的《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再到《超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让学生在明白自身价值之余,别忘了为自己设立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要为之而奋斗。在这次的活动单元中,我们既立足于课本,同时也联系同学们的实际进行拓展,还举行活动进行交流,同学们都表示,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学习,既认识了别人,更是认识了自己。
在传记单元中,我举办了一次“透过别人的故事看世界”的活动。人物范围不受限制,让学生在复述传主人生的过程中去分析、感受人物的精神气魄。其中不少同学利用多媒体为我们展现了他所发现的多彩多姿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一方面掌握了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同时也能感悟到人物的性格气魄,而这本身就是传记阅读最精髓、最需要掌握的部分。有一位学生在她的学习感悟中写到:“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我们的经历也是有限的,这都限制了我们的眼界,而别人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世界是可以如此精彩的。尽管时代不同,但那种积极向上的气氛我相信是不会改变的。”看到这样的文字,我觉得本单元的学习是成功的,将这种精神与我们的社会联系,令很多同学深有同感,这更是对他们情感方面的熏陶。
如何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一)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