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积累素材的几点思考——2010年期末复习作文板块
前言:期末复习,学生反映最多的意见就是素材积累不够,写作时没材料可写。备课组讨论证明,这的确是我校学生的一大通病。从月测改卷到平时练笔,我们老师都发现学生们的作文大多内容空洞,议论过多而事例却很少。鉴于这个现象,我们备课组研究决定,尽量帮学生们挑选一些有用的材料供他们学习。
一、关注时事,适当点评
其实,学生身边有很多值得积累的材料,只是他们忽略了而已。譬如每天的报纸。学校为全校每个班都订一份了报纸,姑且不论该报纸是否符合学生的口味,但每天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总能通过报纸获取信息。我们就要求学生坚持读报,把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摘录下来,然后加上几句评论。不能小看这评论,正因为评论过,他们才更容易记得自己曾经读过这样的新闻,才更容易积累该材料。
当然,说到写,学生们就会怕,就不想做。其实,让他们拿起笔之前,我们应该先让他们说。课堂上,我总舍得花时间跟学生们讨论时事。虽然,在别的同事看来这是很奢侈的事,但我认为很值得。语文,关键就是肯思考,会思考。脑筋都转不起来,笔怎么转?更不要说应试了。所以,堂上一起讨论时事,讨论社会热点是有必要的。再者,年年高考,不光语文会考热点,其他科也不一样。如果我们培养出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那就真的是罪过了。
今年是亚运年,亚运期间,我每天都向学生报告赛况赛果。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从中国代表团的第一金到女排决赛的大逆转,学生们看得滋滋有味,讨论得热烈深刻。慢慢地,从大伙讨论到发表个人意见,从聆听别人的看法到比较个人的思考,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语文,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过程。
二、净化心灵,培养思想素质
这个学期开始,我就向学生们推荐了《哈佛家训》这套书。该书类似于《智慧行囊》和《心灵鸡汤》,但不同的是,《哈佛家训》更多的是生活上的例子,心灵上的慰藉。对于学生,他们完全可以抛开学习的压力,自由阅读书中的任一文章。参考编者的点评,学生又可以进入一个思考的过程。
当然,读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积累。《哈佛家训》中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从生活小事观察所得,到深入社会了解所获,无一不是学生写议论文积累的好材料。
另外,书中的编者点评,正正就是学生缺乏的从材料中提取的观点。通过阅读,学生自然就养成了每阅读一则材料,思想上都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无论是心灵的触动也好,还是对所看事件的不同理解,起码他们知道了对每件事情都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自己思考了,再参考对比编者的观点,学生也就知道自己思考的范围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考试审题也不那么容易偏题离题了。
三、定期批改,关注学生动向
现在的“90后”,自我意识很强,他们兴趣也各不相同。于是,批改摘抄是一项既重要又有意思的工作。譬如,我班有个同学喜欢唱歌,他摘抄的多数都是歌词。摘抄本来就没有规定内容的,只要他们感兴趣就好。所以,每次批改他的作业,我都注意留意里面的歌词。其实,当中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比较健康的,估计也是学生欣赏的句子。有时,适当运用歌词,能够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显得活泼又不失情趣。
又如有个学生,喜欢摘录名著里面的台词。其实,他们能阅读名著已经值得鼓励的了,还有针对性的摘抄下台词,那说明他在阅读的某一方面有兴趣,只要能形成学生的个人写作风格,我认为值得鼓励。
四、鼓励张扬个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文章何尝不注重强调个性?记得在南海中学听过一节作文指导课,该老师就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进行材料积累。这个观点我十分赞赏。既然学生能根据个人爱好进行材料积累,那么他们的写作风格必然受到所积累的材料影响,有他们的个人风格。
还说上面提到的喜欢写歌词的学生。因为喜欢研究歌词,所以他的作文总是写的很细腻,很温情,很能触动读者。这就是他的风格。正因为能写出了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那么他的作文自然胜人一筹。还有那个喜欢看名著的学生,他的议论文一般都引用书中的人或事,这就使得他的文章结构上非常完整和谐,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学生的个人写作风格形成了,他们就不会老为选材费神,更不会存在写不出材料的问题了。
当然,积累了材料还需引用得当。所以,课堂上就学生自己积累的材料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材料发表个人看法,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全班同学一起交流他们的材料,那每个学生都能积累不同的材料,作文素材也就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