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探讨
(三)加强并发症观察
1.心肌梗死:目前发病机制不明,有研究表明,很多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伴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是这种改变大部分患者在度过急性期后能够改变,有部分患者,可能发展成为心肌梗死。所以,对脑梗塞患者,我们要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如发现有心肌梗死,应对应心脑血管病症采取同时治疗方案,治疗心肌梗死一定要及时。2.尿路感染3.肺部感染
三、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模式
(一)药效观察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一日三次,口服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病重患者延长疗程,疗程结束后,总结疗效情况。
(二)不良反应观察
脑心通胶囊不良反应小,使用安全,有治疗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血粘度降低,抑制血栓生成,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三)患者教育指导
1.心理健康指导:患者常因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而忧郁、烦恼,心理负担过重。护理人员应多加关心体贴病人,主动介绍住院环境,使其尽快适应。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措施、理想的预后等情况,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其减轻或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鼓足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2.饮食指导:指导病人饮食要有节制,不宜过饱。选用低盐、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的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平均每日不超过6g;少食动物脂肪、奶油、蛋黄、动物内脏等食物,防止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增加膳食中优质蛋白质尤其是鱼类蛋白和大豆蛋白的摄入量,可多食鱼虾、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当饮茶以增加血管韧性,改善血液循环;忌食辛辣,戒烟酒,均有利于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吞咽困难者应取坐位或头高健侧卧位,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饮食,进食缓慢,防止呛咳;有意识障碍或不能进食者,应尽早给予鼻饲饮食,以保证营养的供给。3. 生活指导:加强皮肤护理脑梗塞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肢体瘫痪而长期卧床,加强皮肤护理尤为重要。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有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必要时可用约束带加以保护。每2h定时翻身一次,并对受压部位做轻度按摩,涂抹爽身粉。床褥要保持平整、干燥、无渣屑。搬动病人时,应将病人抬离床面,不可拖拉,以免擦破皮肤。 3.1 排便的护理指导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日排便的良好习惯。对于便秘者,可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而加重心脑负担。 3.2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病人卧床休息期,为预防肢体肿胀,患肢可垫高,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为防止足下垂,肢体应保持功能位。发病2周后,病情好转,即可做肢体功能锻炼,给予瘫痪肢体被动运动及按摩。开始可每日2次,每次15~20min。以后逐渐增加运动次数及时间,待功能有所恢复,再进行肢体的主动运动、床上活动、床下活动等,循序渐进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失语者应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使其逐步恢复语言功能。 4.出院指导:出院后应注意居室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肢体及语言的康复锻炼。 4.1 严格按照出院后医嘱用药如预防复发可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平日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忌辛辣、戒烟酒等。定期来院进行复查,复查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以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4.2 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如发现眩晕、步态不稳、血压升高、肢体麻木无力、言语模糊或失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及时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四、脑梗死患者药学监护模式注意问题制度问题
(一)制度问题
1.要做好治疗的整个制度,不能随随便便了事。2.制度的完善必须要做好的方面。3.制度在试试过程中要时时刻刻观察
(二)医院药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药师自身的问题
基层医院药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药房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 基层医院药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文化层次及知识结构都不能满足药房管理的需要,影响药房管理质量。药学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强,工作只限于调配处方等基础工作,而对于药品管理的必备的专业知识明显掌握不足,理论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提高,如果患者对某种药品提出问题咨询,药房人员不能给出专业的解释或满意的回答,还需求助临床医生,这样造成患者对医院的认可度不高。由于其工作性质,基层医院的药房人员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交流,药房工作只限于调配处方、领药、做帐等,大多基层医院药师知识结构单一,药物信息采集渠道存在较大局限。
2.药品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基层医院虽然建立了一些奖惩制度,但并未得到真正落实。对药品质量不能定期检查,近效期药品有时没有做到先进先出,特殊药品如毒、麻药等没有按规定保管,药品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内部制度不太健全,药品在购进验收过程未履行规范,有的仓库人员对贮存管理不重视,药品的效价难以保证。
3.药房信息化水平不高 基层医院药房经营服务模式一般都是采用窗口式的服务模式,药学信息不畅通,有时院内医务人员对药房一些药品的购进信息、效期药品信息及新特药信息均不甚了解,不便于临床用药,也不利于药品周转。而患者要想了解药房某种药品有无,也要通过在药房窗口询问获取。与一些综合性大医院取药相比,患者在药房取药时,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排队时间,而且体力消耗较大,这样容易让患者及家属对医院产生不满意情绪。
药房管理的改进措施
1.提高药房人员素质 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尽职尽责,认识到自己的每项工作都与患者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对待患者态度要诚恳、热情周到,要用“心”去服务,让患者感到亲切、心情愉快、暂时忘却病痛[2]。其次要提高专业素质。药师应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要不仅具有药学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医学、护理等相关知识,并有较高的药物信息采集、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较高的人际交流技能,能更好地与医师、护士沟通,参与合理用药。再次,必须加强药学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自学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对不同层次的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到大医院进修、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了解国内外医药学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吸收更多的知识为广大患者服务。最后,要吸纳高层次人才。积极吸纳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来医院工作,提高医院的实力的同时也提高药剂人员业务水准。
2.完善药房制度,规范化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药房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保证其正常有效实施。要借鉴其他医疗机构先进的药房管理经验,制定出适合基层医院的药房管理制度,包括:药品拨进验收制度,药品调剂制度(四查十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制度,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退药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同时要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等,要求从药品报告购进、保存及供应三个环节都严格执行到位,定员、定岗,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使药房管理制度规范化、标准化、具体化,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提高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此外,药房也要制定本部门相应的奖罚制度,根据药房人员的执行情况及量化考评指标,使药房中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运用网络管理系统,提高药房信息化水平 网络管理系统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是医疗机构不可缺少的部分,药房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对药房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及时对全院的医务人员以及病患提供最新的药品信息,以此减少医护人员以及病患在药品使用中的错误做法,实现医学资源的共享,同时提高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同时,医院药房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使医院的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有机结合并有效控制,同时增强了采购的透明度、安全度[3]。此外,医院药学信息现代化将直接提高临床药师服务的效率,还能节省患者及家属的很多时间。
参考文献
1.田静.海峡科技与产业[J]. 北京: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2014:10
2.韩毅.陈菊英.大连大学日报[J]貌似脑出血的脑梗塞20例分析1992(3)55-57
3.李刚.苏航.李翠.盛国滨.蔡玉梅.李昂.中国医院管理[M]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6
4.胡卫娜.科学中国人 [J]2011年第1期
5.李生海.刘文斌.现代医院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J].甘肃渭源.2009年第2期
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探讨(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