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字如其人。”我国早期包括蔡元培在内的一大批教育学教也非常重视书法教育研究,但是解放初期由于国力薄弱、万业待兴使得我国传统的书法教育进入了低迷的阶段,而由此带来了我国整体的书法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缺失。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书法走上大学讲坛,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更加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其主要由于长期的物质匮乏所带来的一种对于物质财富的渴望,因此在当时我国并没有太多的学者去关注如何提升我们整体的书法教育水平或是在学校中开展良好的书法教育。但是,古今中外当我们去看待那些取得了重大成果的科学家以及思想家,都能够发现他们不仅仅是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同时他们本身也是一个具有很好的审美能力的人。由此本文基于自己学习书法教育的心得体会,对其进行总结,寻找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及策略,希望更好的为后续的书法教育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一、强调书法的情感体验。
表述感情是人的能动反映,情感为歌的生命之魂,情感能赋予歌曲生命和活力。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不像绘画作品或是文学作品那样对于思想以及行为的表现来得那么直观,其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身去融入其中,去慢慢品味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而在现实教育中,学生对美的判断理解和体会由书法教师引导。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去走进书法家的思想,走入到整个书法创作的情感中,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去鼓励学生进行无边无际的想象,去摸索书法家自身向希望表达的情感以及其在作品中的流露。如在感受《兰亭序》这幅书法作品,整个作品表达了王羲之等36位名人雅士,以郊外小溪为场景,在自然赐予的生命中寻找着美,他们拥有超出世俗名利、道德,是无比高雅、纯净的心灵。这也正是王羲之一生不断追求的人生哲学与艺术境界。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去感受王羲之对于自由、对于人生哲学的探寻与追求。去感受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从而提升对于这个书法作品的鉴赏力。 二、设问质疑教学是探究式教学重要的能力。
创设情境、设问置疑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才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活知识的储存,使问题与激情互动,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利用信息技术等,摆脱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视觉媒体造出立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趣。教师设疑和学生思疑后所提的问题很多,但值得探究的问题必须要有价值,且有一定的挑战和水平,不可太易或偏难,太容易就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太难就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在教学时,教师在这时就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讨论。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述,学会相互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学会在思辨中与他人撞击智慧火花,在解疑中共同分享快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营造融洽学习探究氛围。
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探索创新和自主质疑。教师只有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自由与权利,才可能真正让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现象,利用自身的乐理知识以及亲身实践,去体会不同书法字体本身的美,而非是传统的根据教师自身的理解去限制学生自我意识与探究精神的抑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造提问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问。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刻意主动的营造一些探究的气氛,对于善于动脑探究的同学要给与鼓励,这样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风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兴趣。此外,教师还须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变成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当学生学会质疑后,就能形成勇于探究和实践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四、通过书法的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一种书法或者一首歌曲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经典,肯定包含着能够触及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常常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喊叫、哭泣、欢呼、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书法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书法与人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书法同人的激动心情是相似的。因此人们常常用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书法教学中启发学生用感情演唱、演奏,并投入丰富的情感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最突出、最活跃的因素,他有两个特点:一是审美情感以审美认识为基础,理性因素沉积和融化于感性形象之中,引导着、规范着美感。如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示范基本点化的时候对于“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折叉股、高山坠石、担夫争道、孙公大娘舞剑器”等等这些晦涩的术语,教师必须以最直白、最简单明了、最通俗易懂的话语结合最质朴的情感表达给学生。学生们根本不懂更没有体验过那么多深奥的书法玄学,如果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全能的理念结合学生们的生活来诠释点、横、撇、捺中所包含的道理,那么学生们在书写的过程中就会有一种新鲜感,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二是情感常常充当感知、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推动美感的发展。孩子的字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就像书法家的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一样。
结语
书法的美除了语言层面的美之外,还包括这门语言所传递的文化内容的美。现代大师作品中所渗透的真挚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睿智的哲理,独特的异国习俗等等,无不体现着美:心灵的美、情感的美、思想的美、精神的美,自然的美、人生价值的美。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感受美、体会美的过程。高尚的情绪可以将人引向美好理想的追求,“动之以情”的审美教育手段在运用中其感召力胜过任何强制的学习手段。在书法教学中,把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审美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进行一种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比那种只把书法教学看成简单的灌输、机械的重复要具有更多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亲近大师的过程中,去感受大师们的情感思想与内涵,去感受他们内心世界的变化,从而提升自身的书法艺术审美与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