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了职高的学习生涯后,又开始了在网络教育的学习。接触了学前教育这个专业,也让我有机会学习到学前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将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幼儿园实际相结合的一本书,在阅读中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介绍了在实践中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园新老师的指导和老教师的提高。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到安全,放松,让他益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机会。分别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注意、感觉和知觉、记忆、想象、语言和思维、情绪和情感、意志、社会性、个性和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学说做了详细的介绍。
首先是关于幼儿对于学习中的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有意学习方面,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中应该准备一些色彩鲜明和幼儿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要注意出示的物品不能太多,这样会扰乱幼儿的注意,可以有层次的出示,不断的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受,增强幼儿的喜好程度,延长幼儿的注意时间。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同时注意课后的延伸和复习,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死板的去背诵为了复习而复习,虽然幼儿的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但是机械记忆也可以有许多花样帮助幼儿记忆,让幼儿在玩中记忆是让幼儿保持记忆深刻的方法,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就得先让孩子感兴趣。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与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在同龄人之间,能够彼此发现对方的特点,与其相互沟通聊天一起做游戏玩耍,这样对于孩子的心智成长社交有利。
其次是关于儿童想象力方面,培养想象力对处于人脑发育时期的儿童而言尤为重要。心理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如智力、情绪、意志和性格方面的活动,也可称精神活动。儿童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除了体格方面不断增长外,心理发展也很快,性格也逐步形成,但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健康的躯体和发育正常的大脑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然而世界上很多学校只局限于主要两种大脑活动进行测试和评估:一种是逻辑思维能力,做数学题的时候会用到,另一种是记忆能力,为了在考试中得到正确的答案。然而想象力不仅仅是这样,还能极大的促进他们。父母双方的遗传因子,如肌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等的特征都可以传给后代。周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精神心理发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使气质中的优点得到发扬,弱点得到克服,出生后的环境影响来自家庭、托幼机构、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接触最密切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最大。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良好的道德品德,充满着爱的安定环境和丰富充实的生活使儿童获得健康的心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对儿童早期情绪和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所有在孩子启蒙有了想象的能力的时候,父母要做到正确的引导。
想象活动与表征活动密切联系,儿童想象最初出现的年龄和表征的发生年龄相同。所以说,想象在幼儿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幼儿经常把实际生活变成想象活动。比如,吃着饼干,忽然想象它是小船,洗着手,想象“下雨了”。幼儿听故事时,想象随着故事的进程而开展。一幕幕的表象如同电影似的在头脑中活跃起来。正是想象活动,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沉迷与故事情节。每一篇的故事不一定都要讲完,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填充,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也有一些故事本身就没有很明显写出结局的,如《狼和小羊》,故事中最后只写到狼向小羊扑去,根本就没有明显的把结果写出来,故意留下给孩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合理地去想象狼扑向小羊,结果会怎样,这样充分地让幼儿去想象,自己去填充完故事的结果,这样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最后关于家庭教养对于儿童的心理成长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及每一阶段的整体性,划分阶段应从整体方面看,而不能仅以心理整体所含的某一或某些方面为出发点;发展中的尖锐的转变,为前后两阶段的分水岭,即以质变为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显示着各种心理活动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对立,通过转化,从一个水平进入到较高的新水平。要适当根据生物成熟的观点,因为在个体发育的最初阶段,发展服从于生物的规律性,然而这并不意味没有社会性的因素的作用,心理发展的源泉主要是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所以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发育与成熟是息息相关的。下面就家庭教养方式做的分析与理解。
专制型。不问事情其因后果,独断专行,从来不会和孩子商量,以一种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长期以来会让孩子养成自卑、孤僻、对亲情或者情感冷漠,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暴力、逆反和冷淡的性格。或者是固执,冷僻孤傲的偏执性格。长期在这样的教养环境下,孩子会变得情绪不受控制,恐惧,胆小,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尝试,意志力差。出现复杂的性格,表里不一,不合群等。这样的孩子很可能会出现离家出走和自创或者轻生的情况。
2.溺爱型。自从计划生育的制定过后,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对于一个孩子的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一切。孩子需要的能不能做到都会拼尽全力满足。这样就导致了孩子养成一个就算天塌下来还有父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养成骄纵、自我主义、蛮不讲理等性格。
3.放纵型。就是任由马儿跑,任由孩子自由。这样的孩子会慢的散漫、懒惰、有激情的时候冲劲十足,没兴趣的时候雷打不动。这样的孩子具有攻击性、社会适应能力差、消极或者活力四射等极端表现。也由于没有家的归属感,所以对于家与亲情就会变得可有可无。
民主型。这样的家长对孩子是抱着支持,鼓励。给予批评原则和行为准则的范围,让孩子在生活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存在理解明白意义所在。孩子可以根据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作出自己的决定,然后再有家长商量事情的可行性,让孩子参与到事情中来。这样孩子得到了自尊自信与认同。
根据以上的溺爱型、专制型、和放纵型等家庭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的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上的成长都极为不利。这些教育方式既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也有悖与社会对人的要求,也与家长对孩子长大后所期待的样子相反。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就这相关的知识对家长有一个良好的沟通,选择更好的教养方式给家长。改变一些传统的旧思想,结合现代发展,将孩子作为合格的,对祖国家庭有用的人来培养,提高家长自己的修养的同时也引导了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目前最适合孩子的教养方式就是民主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也要求家长具有这相关的品质,才能让孩子有个榜样学习和正确的方向。以科学的方式,结合现代的发展,健康的方向还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与启发来进行家庭教养行为。
总结,对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让我收获匪浅。让我了解幼儿心理动态,学会分析幼儿行为表象,也让我在工作中怎么安排学习才能让儿童有更好的兴趣投入当中。对于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有了更合理的规划。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带给孩子就等于健康。从孩子的兴趣想象还有集合家庭教育与学校培养共同引导与启发。根据孩子的差异化,性格的特性来合理安排学习教学活动与兴趣爱好的和谐共存。着眼当下展望未来,对幼儿心理成长环境的构建,要清澈明亮,目标准确。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时时刻刻与现实结合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才知道,教育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才会让自己的教育有意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