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中国文学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诗作感染了无数读者,一直受到各代学者的推崇。近代以来,杜甫的叙事诗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杜甫的诗歌中绝大多数都是叙事诗,可以清楚地看出杜甫非常善于通过叙事抒发情感。从杜甫的诗歌中,不难发现他的诗歌往往选择的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描述,从个体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通,体现了深刻的思想主题,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现象。可以说杜甫的叙事诗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是唐诗的特色之一。在杜甫之前,诗歌大多都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媒介,往往表达的是郁郁不得志,思乡,忧国忧民等情感,从杜甫开始,他运用叙事的手法,来描述社会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来反映出社会现实。既描述了社会现实,又抒发了个人感情。杜甫的叙事诗特点和唐代其他诗人不同,盛唐诗人追求的是丰满神韵及玲珑万象的诗歌表达,而杜甫是记录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事物。诗人杜甫选材多样,描述的内容广阔,描写的手法细致,真实的还原了唐代生活的样貌。
杜甫叙事诗主要包括时事性,叙事性,自传性较强的乐府诗及长篇古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了记事的乐府诗和个人生活自传,其中叙事诗还分为“即事名篇”和以我为诗两大类。即事名篇是以诗中所描的事物为内容来描写,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对社会重大问题的直抒己见。叙事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吏”和“三别”,杜甫出生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重大事件就是安史之乱,安置之乱对于唐朝的影响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大诗人杜甫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经历了整个安史之乱,对于这一事件对国家和百姓造成的伤害,有深切的体会。在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之上,诗人加之个人情感体会,这才造就了广为流传的千古名篇。
一、三吏、三别中真实事件还原,情感表达深入人心。
“三吏”“三别”分别记录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百姓和事件,杜甫选取的人物形象看似个别,其实极具代表性,以点带面的描写对普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概括。“三吏”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的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绅士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备受战祸璀璨的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其中《新安吏》中,“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文章的总起,“客”是杜甫的自指,一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声点”五个字中生出的。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借用新安小吏与“客”之间的问话对白,展示了社会现状及民众苦难。更是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杜甫本人迂直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形象的描绘出无亲无靠的穷苦人民的生活情景,怀着痛楚却没有倾诉的地方,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强烈共鸣。这些都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在与官吏的对话和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文章和情感之间都起到了过渡作用。“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几句杜甫劝慰征人的话,更能显示出中男发呆的样子和茫然的心情。抒发了悲愤的感情,“使眼枯”和“泪纵横”加上了“莫”和“收”两个字,起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的感情也更加深沉,更加淋漓尽致,天地的无情尽在眼前。在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但是这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兵车行”所描写的战争。这是国家存亡迫在眉睫,诗人从维护祖国统一的角度来考虑,在控诉完天地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安慰的话。事实上,百姓所承受的痛苦和国家所面临的苦难,都深深的刺痛着诗人杜甫的心灵,他沉重痛楚的心情更是加深了。安史叛军对于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都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并且当代统治者压迫人民又昏庸无能,不负百姓的死活。在这两大矛盾的对立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仍然毅然决然走上了对抗平息战争的道路。
在“新婚别”之中,以“暮婚晨告别”来表达刚刚结婚的女子对被征为士兵的丈夫的话语为题材,描写了战乱造成的人间悲剧。在兵车行之中,反应了连年的战争和政府的苛捐杂税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和悲剧。从士兵出征的时候写起,家人前来送币离人,按照常理本应该是一幅鼓舞士气的壮丽场面,在杜甫的诗中却变成了“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至上千云霄”的生离死别的苦难场景。写出了当时士兵对于战争的悲愤和对于亲人的不舍,也写出了离人的恐惧和悲伤。这无一体现出杜甫叙事诗的特色,将事件和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律诗中人物、场景细致刻画,透过现象看本质。
杜甫的诗不仅是五言和七言的古诗,还有律诗。例如李子德曾经说过:“以叙事为议论。”杜甫将个人所能感受到的情感记述在诗歌当中,使读者在阅读诗歌的同时既能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发展和现状,更能体会到作者的个人情怀。如《丽人行》中,杜甫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了杨氏姐妹的服饰,吃喝,礼乐和宾从众人的样子。又通过细致的描写,刻画出杨氏兄妹骄奢淫逸的现实生活,用细微的描述手法,充足的体现出对杨氏兄妹的深层讽刺。诗人虽然没有用直接的语言表达出讽刺的意味,但读者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已然可以发现杜甫对杨家兄妹骄奢淫逸的讽刺之情。曾有人评论杜甫的诗“通篇俱描画豪贵浓艳之情,而讽刺自在言外”。再如《兵车行》中,诗人对于士人送别的场景描述,从细微之处着手,选取非常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描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叙事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诗人即便没有发表看法,却将讽谕之情在文字中刻画的淋漓尽致。
杜甫将诗歌这一表达形式写出了自己的时代特色,不仅是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之情或思乡离愁的感觉,更是写出了社会疾苦,从远大抱负到民生疾苦。杜甫把诗歌从理想生活引向了现实社会,使唐代诗歌的发展向更深层次递进了一大步。可以说杜甫把文字写活了,更是让我们后人了解到唐代生活的真实场景,使中华文字有了真实的灵魂。从唐代杜甫开始,后面的诗人真正意识到写实的重要性,注重了诗歌的真实性以及社会现象的原本和民间疾苦。在我们眼前展现的不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活灵活现的古代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