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高尚的品格,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对于幼儿的教育中始终应将道德品质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于幼儿来说十分的重要,由于幼儿所处年龄的特殊性,所以对幼儿进行相关的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品质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方面,学会学习是重要的,但学会做人、做事更重要,随着计划生育的落实,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有其在经济上的优越性,在品德上却存在很多的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了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胎教。幼儿园的品质教育也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关注知识教育的多,关注品德教育的少,而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幼儿期是人生的起步期,因此,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幼儿抓起,我们势在必行。
一、教师引导
所谓教师引领,指的是教师用榜样感化幼儿,引导幼儿。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幼儿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师的以身作则,往往能够起到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受老师高尚人格长期的熏陶,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同样的人格。教师在生活中关心幼儿、爱护幼儿的美好情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毅力和韧劲,在交往中真诚地与幼儿相处、容忍幼儿的缺点错误并给予正确的教育以及勇于自责、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等,都会在幼儿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直接影响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伙伴示范
老师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幼儿中的“榜样”进行示范。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老师进行什么教育,提倡什么,总会有一些幼儿走在前面,他们的表现恰恰是老师要求其它同学做到的,于是幼儿老师应及时给予他们肯定性的评价,介绍他们的事迹,鼓励幼儿向他们学习。这种树立榜样的方法对教育幼儿有很直接的意义。“榜样”可使其它同学知道如何去做,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总是有“样”可循。这就等于不断把老师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同时也可激发幼儿你追我赶的意识,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三、设置良好品德习惯的内容
孩子品德习惯的培养,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太盲目,今天孩子懒了,进行劳动教育,明天孩子骂人了,进行文明教育,这种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的方法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制定具体的德育计划,使他们便于理解掌握。 因为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特征表现的差异,在德育内容方面必须有所区别,思想品德教育,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方面。德育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特征表现出的差异,又要注意共性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特征,儿童期个体在认识上的主要形式是领会,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具体、细化,便于理解掌握。根据班型的不同年龄的幼儿设置不同的德育内容,同一内容设置难易与深浅不同。
四、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利用的教育方法很多,如言教法、身教法、游戏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指导法等,因孩子年龄小,对枯燥的言教印象不深,也不感兴趣。身教重于言教。老师是学生崇拜的对象,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老师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们所效仿,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注意,既使是与其他老师聊天,也有许多小耳朵在听着。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孩子、老师、家长讲话时,彬彬有礼,经常说请、谢谢、对不起,孩子也会经常说不客气、没关系,老师经常习惯性的将垃圾扔进垃圾箱,学生也不会乱丢垃圾。 品德只有靠品德去培养,行为只有靠行为去指导,才能使孩子培养出更好的习惯 。
五、实践锻炼培养品德习惯
现在孩子的动手能力都比较差,习惯性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嫌孩子做的太麻烦,看他做,你比他做还累人,还不如替他做了省事。还有觉得孩子小,怎么能让他做,等他长大了自然什么事都会做了的这种心理。为了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我们在班内实行值日生制度,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增强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也爱劳动了。 现在的孩子家庭经济环境都比较优越,什么东西都不稀罕,可他们却对老师奖给的东西很看重,哪怕是一张贴画,都会很在意。因为得到这些东西意味着老师赞美他欣赏他。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我们为幼儿设立了许多奖项,来提升孩子的兴致,使幼儿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在今天,人们把一直所重视的品德习惯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我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六、家园联合道德品质教育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妈妈下班回家很累了,但还是端了盆水到婆婆面前说:妈,你洗脚,婆婆慈祥地笑了,这场面被几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用他那稚嫩的小手,跌跌撞撞地端了盆水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洗脚。多感人的场面,这说明教育幼儿不单是幼儿园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教师抓了家庭教育可以得到许多帮手,不抓家庭教育就可能增添许多对手。多与家长沟通,取得教育上的一致,才能真正收到教育的效果。父母又是孩子的老师,我们的教育工作延伸到了家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七、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性。
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要不了多少天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与长期形成的习惯有关。 道德习惯在德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过去我们的教育,整天唱高调,说的多,做的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抓紧行为习惯的培养,才能使孩子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可以说德育的中心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它是德育里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
八、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意义
每个社会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向自己的公民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其中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要求。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个名词叫“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阶段,再进行这种教育就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生都难以弥补。 这些道德要求规定了每个成年人对整个社会应尽的义务,对周围的人、对家庭、对子女应尽的义务。由社会确定的要求中还规定了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和作为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社会的道德要求通过家庭、学校等渠道和方式传授给下一代,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掌握,并以此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当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道德行为规范,以及儿童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儿童和青少年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孩子政治方面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而且同孩子的智力发展、身体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幼儿德育任重道远,高尚的道德同高度的智慧一样,经过缓慢的过程才能达到。我们要耐心地对待儿童经常表现出来的缺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使之习惯成自然,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幼儿期是人生的起步期,因此,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儿童时期,正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正面教育,也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家长从小以正面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来影响和教育孩子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