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家庭内外众多因素中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部分,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有必要对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意义
教养方式是人们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式和形式。由于说话做事的对象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工作中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就叫工作方式;生活上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就称之为生活方式;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就可称为家长教养方式。台湾朱瑞玲认为:“所谓教养方式,即是父母给予子女的行为罚;而子女透过对这种行为奖罚力量的判断,形成内外控信念,进而影响其行为。”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
我们认为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分划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从各自研究的领域 、角度对家长教育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系统的研究,由此形成了许多有关家长教养方式的分划标准,相应得出了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类型性的研究一只占据着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主体。这种研究模式大多以因素分析为依据,首先建立评估父母教育方式的维度体系,再由各维度的高低组合形成不同的教育方式类型。
1.以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二个向度分划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双子教养子女的方式基本上可以用两个独立的轴来表示,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服从,他们是制约家长教养方式是两个基本要素,它们的结合会派生许多不同的教养方式。
2.以接受——拒绝和限制——允许二个向度分划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运用直接的观察、调查与访问等多种手段研究发现,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两个重要的行为维度:接受——拒绝和限制——允许。
3.以接纳——拒绝和要求与控制——宽容二个向度分划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接纳——拒绝和要求与控制——宽容两个维度。
国外众多学者以教养方式的基本因素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这些研究结论是否适合我国的学前儿童家长,能否直接运用到我国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去,上海市教科所利用国际教育评价协会学前项目中国地区第一阶段调查中的上海市区的^^文档,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上海市区学前儿童家长确实有一种理智型教养方式。理智型教养方式父母给予孩子中等的关爱与一定的允许很限制;溺爱型教养方式父母给予孩子较多的关爱,但很少进行限制;严厉型教养方式父母给予孩子很少的关爱最大限制;关爱型教养方式父母给予孩子最多关爱而且给予一定限制。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根据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方式类型的不同划分方法,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就有很多类型
1.民主权威型
民主权威型的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中等程度的关爱和中等程度的允许或限制,对孩子保持温和的态度,能合理的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亲子间采取开放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沟通。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爱护孩子,鼓励独立和树立个人特质。
2.绝对权威型
绝对权威型的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很少的关爱而且给予最大的限制。父母往往按照一套硬性的规范,命令、要求、控制孩子的行为,强调权威,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和尊崇。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父母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全然不考虑孩子的意志,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对孩子要求过高,态度粗暴,要求孩子服从家长权威。家长不要使用命令行为,而是要运用“静悄悄”的引导方法,采取对孩子进行无形调控的方法。培养孩子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尝试错误的机会。
3.娇惯溺爱型
娇惯溺爱型的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很高,将感情、物质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对孩子给予最多的关爱,迁就孩子,但很少限制孩子,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程度的容忍和接受,具有过度保护的倾向。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对孩子过分宠爱,百依百顺,以孩子为“中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处处袒护、事事包办。家长应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矩和守则。对待是与非,对与错,一定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
4.忽视冷漠型
忽视冷漠型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很少的关爱并进行限制,具有放纵的意味。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对孩子缺乏关心,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态度,鲜有干预子女的言行,无视孩子的情况和需要,与孩子的交流缺乏感情,对孩子的优点、缺点 也都不予关注。家长应该与孩子接触时间长些,多听孩子倾诉,少拒绝,多理解。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家长尽可能抽时间加入到孩子的兴趣活动中去。家长有时要站到孩子立场替子女想一想
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多方面要求和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彼此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形成的感情融洽、生活和谐的亲情关系,是陶冶儿童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在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里,家长也会更加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和品德培养,并能默契配合,互相支持,从而对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均衡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家庭不和、父母整天争执、打骂不断,也就不可能会有时间、精力和心思去考虑或商讨有关子女的教育和品德培养问题,因此就有可能出现互相不闻不问、彼此推诿、对儿童冷淡,甚至拿儿童出气的恶劣情况,这会直接严重影响到儿童思想和行为、个性和品德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严重或不可挽回的后果。
2.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在家按时起床、休息、进餐、讲究卫生、合理的分担家务,在外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言谈举止文明、外出互相通知或留条等,都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应该形成的良好习惯。这些看似小事,但养成习惯,逐步形成不成文的“家规”,不仅能使全家人都能够更有秩序地生活,而且还有助于帮助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会关心人、尊重人。
3.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要想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就要经常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不仅能够调节一个家庭的气氛,使家庭充满乐趣,而且还能提高每个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水平、思想情操和精神情趣,并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其能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和感染。
4.形成良好的家风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与活动交往过程中,甚至是世代繁衍过程中,通过年长者的言传身教以及各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而逐步形成的。家风一旦形成了,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一种无形、有力的教育力量,它能正确的约束、规范每个人的言行,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影响极为深远。家庭成员都应努力形成良好、积极的家风,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勤奋好学、勤劳节俭、讲究卫生等。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教育发挥出它更大的效能,因此,努力形成良好积极的家风是非常必须的。
所以,家长在家庭中的教养方式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里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好好进行家庭教育,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