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形式下,不论是家长和教师都提高了对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视,而大多数教师和家长主要是通过对学前儿童舞蹈的教育达到其全面发展的目的,但在实践中还是呈现出一些问题。以下是我对关于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
要树立正确的舞蹈教育观念。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喜欢舞蹈对舞蹈有兴趣,兴趣是动力的源泉,才能使教师更深入的了解舞蹈对学龄期儿童素质教育的作用,可以增强学前儿童的体质,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抓好学前期这个关键时刻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这样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教师不能因为儿童的性别、家长的职业和家庭成长因素对儿童的舞蹈教育和期望有着差异,要尽可能的帮助到每一个幼儿成长发展,有着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幼儿的意识。对于每一次的舞蹈活动要意识到并不是对学前儿童舞蹈动作技巧的机械学习和练习,或者只是为完成园内的教学任务,而是教师要重视对学前儿童舞蹈兴趣的培养,是对美的鉴赏能力的提高。对学龄期儿童舞蹈教育而言,其实就是开发他们对艺术的创造力。教师还应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使自己学习进步。教师只有树立起这些正确的舞蹈教育观念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各类舞蹈活动。
只有拥有正确的舞蹈教育观念是教师开展各类舞蹈教育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舞蹈活动可以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应用,在奥尔夫乐器的配合下,让学前儿童根据节奏做出相应的简单律动,由单个动作到一套系列动作让每一个幼儿参与其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也是舞蹈活动另一种形式的开展。
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尽可能的设置有游戏情境或元素的舞蹈活动,尽管每一位教师都了解游戏对学前儿童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舞蹈活动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比如:老师说句歌词“小乌龟慢吞吞”让小朋友进行创编,可以和小朋友做个游戏,结合这句歌词看谁能做出像小乌龟一样慢吞吞的动作,选出最像的一个小朋友,可以让他在老师的帮助下带领大家做和他一样的动作。这样既达到了舞蹈动作创编的目的使所有幼儿参与,也达到舞蹈教育的目的。
二、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
在教师进行舞蹈活动时,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分类,对待不同的幼儿选择适用于他们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幼儿得到更适合的发展。为了加强舞蹈教育,可以在幼儿园各个领域中都与舞蹈教育相结合,如:幼儿园舞蹈活动中习惯性的与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结合融于一体进行,幼儿一般是和教师进行对一段音乐的简单舞蹈动作创编,在幼儿可以自己完整表演的情况下,幼儿在适当的机会把它展示出来,比如在班级特定活动中,或者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等等。
不仅如此,也能将学前儿童的体育活动与舞蹈教育相结合,在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时间,做做结合本园特色具备园内特点的韵律操,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丰富了幼儿的户外活动。
在区角中为感兴趣的幼儿提供舞蹈表演的材料,在创设园所环境时加上舞蹈的元素,让幼儿在平时的一日生活中,感受体验舞蹈带来的美。落实这个教育目标,在平时的一日常规中,教师可以创设专门的活动区域可以让幼儿进行活动,比如:在班级区角中建立一个类似于“舞蹈活动区”,可以让想进行活动的幼儿在此区域开展舞蹈活动。在幼儿园的环境美化中可以有意的加入舞蹈元素,赋予生趣,具有环境熏陶的作用。
在园内特色课中,也要重视对舞蹈特色课的开展。为有天赋或者有兴趣的幼儿提供学习的机会,担任舞蹈特色课教师也可以进行深入的舞蹈教育,提升他们的舞蹈素养。
对于舞蹈活动的方式,要符合他们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做到容易理解、生动有趣。在学前期的儿童,他们主要的活动是游戏,源于这个特点,教师可以是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他们的舞蹈教育。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舞蹈的特点,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进行有舞蹈元素的游戏活动。这样儿童在学前期,可以激发他们对舞蹈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基础。比如:在舞蹈活动中,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看到一个物体会想象到什么,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一下。”(像看到柳条,会想到柳条会随风摆动。自己做做扭扭腰的动作,表示像柳条一样随风摆动。)使幼儿感觉到舞蹈活动很有趣,增添了舞蹈活动中的趣味性,同时也达到了舞蹈活动开展的目的。
在游戏中进行舞蹈活动也是尊重学前儿童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引路人。教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对幼儿的舞蹈教育就是简单的“我做你学”的过程。以前的教育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但对于现在这种方式是落后的是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学前儿童像是成长中的小树苗,还在发育的过程中,对于新的知识不能很快的掌握,所以这就要在舞蹈活动中,让学前儿童占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年龄差异分别指导,对于年纪稍微较小的儿童,教师可以做更多的示范,但不是全部让幼儿跟老师按部就班;对于年纪稍大的儿童,教师可以放一段音乐和儿童一起进行对应的动作创编,甚至教师引导儿童让其自己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这样让学前儿童自己做自己的“老师”在活动过程也增添了趣味性和实践性。
在日常的游戏中,认真观察并能及时发现幼儿的优秀之处,及时对幼儿好的方面表示认可。对于信心不足的幼儿也要多多激励,克服自我,使幼儿对自己有信心、积极向上有助于让幼儿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舞蹈。幼儿也会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点,会对以后的舞蹈学习更有信心。
三、教师自愿参与培训
教师教书育人,过硬的专业理论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很多教师也表示也愿意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想在学前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提高自己。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学和心理学是进行教育学科中最基础的知识。教师不光要把这些基础打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的应用,怎么进行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真正的了解到每一个儿童。
除了这些以外,教师也要加强对各个领域的理论知识很好的学习,这是在幼儿园开展各类活动的依据。多多学习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才能开展更符合更让幼儿喜爱的活动,以此达到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发展的目的。
对于舞蹈活动而言,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教师首先要进行舞蹈理论知识系统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这样在舞蹈活动中,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对幼儿进行舞蹈理论知识的讲授,这也是提升自身舞蹈专业素养的一个方面。
幼儿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过硬的理论基础,对于弹、唱、舞、手工等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掌握,这是幼儿教师工作的基本需求。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所以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更高,求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将教育的内容尽可能直观容易理解的展示给幼儿,还要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具和活动工具的准备上就少不了要用到教师的手工技能,也反映了教师手工技能的重要性。
在艺术领域的活动开展中,教师为了使活动显得生动有趣,经常会使用到像电子琴、钢琴之类的伴奏乐器,这就说明这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幼儿教师要加强对此技能的提高,不能在“原地踏步”,积极的学习或练习新的幼儿歌曲,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舞蹈活动的开展中选择适合于学前儿童的歌曲或伴奏。
在幼儿舞蹈方面,教师自身不仅要学习相关的舞蹈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提升自身的舞蹈技能,比如:有针对的参加舞蹈培训学习,利用假期空闲时间提升自身舞蹈技能。通过这些技能的学习和自我的提升,会使对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