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基本工具。3-6岁正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积极地语言引导,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因此,作为与幼儿接触最多的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应注意给予幼儿以支持性的语言氛围以及合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及其年龄特征的规范语言。然而,现实中,在师幼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却并非此种理想状态,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语言表达仍存在着许许多多诸如用语不规范、用语过于成人化、语言暴力等问题,因此,本人以探究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及其作用、重要性并给予幼儿教师合理的建议如下:
一、端正语言态度
1、秉承正确的教育理念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对语言的科学认识,是难以将语言在师幼交往中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于幼儿教师而言,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这里我们着重介绍语言方面教师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尊重幼儿的观念。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采用的语言其实有很大的讲究。教师所说的话并不是说什么都可以,怎么说都行,而是要考虑方方面面。为了避免教师在不经意间对幼儿造成的语言上的伤害,教师首先应该要求自己形成尊重幼儿的观念。如:教师请幼儿帮忙的时候,应该首先表示询问,运用“你可以帮我吗?”来询问幼儿,获取幼儿的帮助;或者说“麻烦你帮我拿一个XX”然后对幼儿表示感谢,这样不仅表示了对幼儿的尊重,还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进行了基本礼仪的示范,一箭双雕。
其次,教师应具有多鼓励多肯定的观念。教师在日常生活、游戏、教学和劳动中对于幼儿的表现也应时常给予肯定。幼儿教师时常对幼儿进行肯定和鼓励,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给予他们以正面的心理暗示,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初步的肯定,愿意去投入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并且形成对自己的初步的认识,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教师特别是幼儿教师应该首先树立此种观念,并在与幼儿的相处中进行实践,多加运用鼓励性和肯定性语言,让幼儿在被肯定、被鼓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2、遵循科学的语言规范
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则更应该注意这些方面,语音方面
要求教师掌握并运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幼儿进行沟通,词汇方面要求教师用词准确,不能够产生歧义,书写方面要求标准、规范、工整,这些都是教师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求。
幼儿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是,幼儿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善,对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认识有限,思维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教师在表达时应尽可能地直接表达而非拐弯抹角甚至说反话。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时问幼儿“青蛙有几条腿?”幼儿缺少对青蛙这一实物的印象,于是回答“5条腿。”教师觉得好气又好笑,于是说:“青蛙有六条腿。”于是幼儿就跟着老师说“嗯,青蛙有六条腿。”教师生气的走开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恰当的表达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幼儿还不具备听懂反话的能力,教师却说反话想让幼儿明白自己的认识不正确,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3、运用合理的引导方式
幼儿教师应当明白,对于幼儿最好的教育方式并非单纯的说教,坐在教室里从头到尾上一堂有关于某个主题的课,而是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劳动等中的陶冶和潜移默化。教师在组织活动,尤其是组织语言活动时,应尽可能地声情并茂,投入感情,比如:在讲《三只小猪》这个故事时,大灰狼,猪老大,猪老二,猪老三就应该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并且在大灰狼毁掉房子时适当的加入哭腔,让幼儿感受到小猪们的恐惧,最后在结尾处应该加入欢快的语调以及笑起来的表情,让幼儿感受小猪们战胜大灰狼的喜悦,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
再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交往时,教师应当注意礼仪礼貌,比如,早晨以及中午的问好,教师见到幼儿时,应主动说“早上好”“下午好”,幼儿离园时说“再见”“明天见”,幼儿帮助老师后,老师说“谢谢你”等等,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使幼儿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社会化进程。
二、掌握语言技巧
1、声音的控制技巧
首先应该掌握发音的技巧。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不是拉家常,幼儿情绪丰富,充满活力,不可避免的常常大喊大叫,因此,教师的声音若过小过微弱,常常会使幼儿听不到教师的指令,影响师幼沟通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发音的训练,尽量的吸气深一点,为发音做好准备,有个词说“气沉丹田”,教师虽不用到达这种高度,但经常性的慢速朗读,注意说话方式,达到字正腔圆的目标,将不仅仅促进师幼交往的质量,也将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
再者,教师应当注意节奏的控制。与幼儿的交流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教师不能只追求活动的进行而不追求活动的质量。以组织语言活动为例,试想,若是某位教师只是毫无波澜的将一个故事读给儿童听,以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会感兴趣吗?他会控制自己不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吗?显然,答案是不能。因此,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时,应注意说话要有节奏感,要有适当的停顿,从而达到时刻保持幼儿的兴趣以及话语对幼儿具有吸引力的目的。
教师还需要对声调进行控制。合适的声调,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如:教师讲述小红帽的故事时,小红帽和妈妈说话时,小红帽要去外婆家时,小红帽看到外婆被大灰狼吃掉时,小红帽自己被大灰狼吃掉时,小红帽和外婆得救时所采取的语调都是不同的,或高昂、或低沉,不同的语调便渲染出不同的氛围,显现不同的效果。再者,教师应善于运用沉默这一技巧,当幼儿过于吵闹时,教师可以短暂的沉默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自己身上;还可以在讲故事时运用短暂的沉默增加神秘感,等等。
2、语词的使用技巧
首先应该词准意切,通俗易懂。教师与幼儿交流运用的语言应照顾到幼儿自身的直观经验性,应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可以联想到具体的事物,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语言,获得有益的成长经验。
再者,教师的语言应该亲切热情,文明礼貌。种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对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害怕、排斥的情感,因此,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交流时,应该尽可能的表现出自己亲切的一面,用温柔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关心照顾他们的身心健康,消除幼儿对教师的害怕心理及抵触情绪;同时,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运用文明的语言与幼儿进行交流,幼儿接收到的是文明的语言,那么,即使他们进行模仿,也是对他们具有积极影响的。
同时,教师语言应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生动诙谐的语言能够减轻幼儿在园的压力感,使他们身心找到放松的方式,也许这些语言只是让他们哈哈大笑了一下,然而就是这样的小细节,久而久之,就会使幼儿爱上幼儿园的生活。
3、体态语言的适当运用
体态语言的适当运用,能够增加语言的饱和度,使语言活灵活现,更加的真实。某些活动的进行不是单纯依靠口头语言就可以完成的,在实施活动时,可以加入必要的体态语言,如:手势,身体的摆动等等。如,教师开展名为“小动物们怎么走?”的活动时,就必须加入体态语言,模仿动物们的走路方式,给予幼儿直观的体验。恰当的体态语言,是口头语言的必要补充,使整个语言表达完整、饱和。
三、运用语言策略
1、合适建议
对幼儿提出教育要求时,教师应注意把材料变为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有感情、有思想的形象,运用平等性的语言,传达给幼儿。要注意不要规定幼儿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是让幼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独立的方式或与同伴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应清楚,对于幼儿的批评、干涉越多,越会影响师幼交往的质量,越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2、愉快表达
无论何时,愉快的表达总会让人觉得身心舒畅、如沐春风。教师无论何时在与幼儿沟通时都应该保持愉悦的情绪,心平气和的和幼儿交流。愉快的表达常常使人易于接受意见和批评。幼儿园不乏有性格倔强的幼儿,教师在对其进行积极、正面的表扬时,他往往乐于接受,但对他提出建议时,若语言过于激烈,往往会使幼儿产生抵触情绪,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时刻保持良好的态度,耐心的与幼儿进行沟通。同时,教师也要控制自己不受情绪的左右,教师应时刻谨记,无论幼儿做的正确与否,都不要加入私人情感,无论正面的表扬还是对幼儿的建议和批评都要运用恰当的语言,使幼儿乐于接受,保证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适时鼓励
教师的鼓励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力量。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你真棒”“好孩子”“继续加油,你可以的”“真不错”“你一定行”等字眼,这是教师鼓励孩子常用的语言,能够给予幼儿莫大的安慰和力量,使幼儿不惧怕困难,肯定自我,更加主动、积极、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