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是指语言运用者在进行语言表达及运用时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指对于语言的运用具有相当的巧妙性且合乎语言基本规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创造审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一种语言境界,是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幼儿教师掌握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情感的丰沛,同时,幼儿教师对于语言艺术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也有利于其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以下是我对关于师幼交往中教师语言艺术的几点看法意见:
一、提高语言素养
规范性。教师语言的规范与否会直接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学前阶段的幼儿,无论是对语言的认识、理解还是对语言的表达、使用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时候,若是教师坚持用普通话教学,从小培养幼儿说普通话的习惯,那么对于幼儿无论是近期对于语言的掌握、理解还是从长远看对语言的灵活使用都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对自己要求不够严谨,常常使用方言或其他讽刺性语言等等不良语言形式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对于幼儿的影响就不仅仅是其语言能力的停滞,还有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清晰性。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教师说话只有清楚、明晰,才能使幼儿不仅听得到而且听得懂、听得明白,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发音洪亮而不刺耳,节奏明确,语调抑扬顿挫。教师若是声音嘶哑,低沉模糊,则只会让幼儿感觉难听刺耳、难以理解,导致师幼交往的质量大打折扣。
准确性。教师语言的准确性要求教师要用词简明恰当,语句严谨,用语要适度、有分寸。不恰当的语言会给人带来误会,使倾听者产生歧义,导致沟通不当,达不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幼儿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因此,幼儿教师更应该注意其语言的使用。
简洁、通俗、生动是教师语言的灵魂;示范性、人性化、艺术化是教师语言的专业特色;
二、端正语言态度
秉承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对语言的科学认识,是难以将语言在师幼交往中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于幼儿教师而言,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尊重幼儿的观念。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采用的语言其实有很大的讲究。教师所说的话并不是说什么都可以,怎么说都行,而是要考虑方方面面。为了避免教师在不经意间对幼儿造成的语言上的伤害,教师首先应该要求自己形成尊重幼儿的观念。其次,教师应具有多鼓励多肯定的观念。教师在日常生活、游戏、教学和劳动中对于幼儿的表现也应时常给予肯定。幼儿教师时常对幼儿进行肯定和鼓励,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给予他们以正面的心理暗示,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初步的肯定,愿意去投入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并且形成对自己的初步的认识,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教师特别是幼儿教师应该首先树立此种观念,并在与幼儿的相处中进行实践,多加运用鼓励性和肯定性语言,让幼儿在被肯定、被鼓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遵循科学的语言规范;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则更应该注意这些方面,语音方面;要求教师掌握并运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幼儿进行沟通,词汇方面要求教师用词准确,不能够产生歧义,书写方面要求标准、规范、工整,这些都是教师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求。
幼儿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是,幼儿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善,对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认识有限,思维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教师在表达时应尽可能地直接表达而非拐弯抹角甚至说反话。
运用合理的引导方式;幼儿教师应当明白,对于幼儿最好的教育方式并非单纯的说教,坐在教室里从头到尾上一堂有关于某个主题的课,而是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劳动等中的陶冶和潜移默化。教师在组织活动,尤其是组织语言活动时,应尽可能地声情并茂,投入感情,再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交往时,教师应当注意礼仪礼貌,使幼儿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社会化进程。
掌握语言技巧;声音的控制技巧;首先应该掌握发音的技巧。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不是拉家常,幼儿情绪丰富,充满活力,不可避免的常常大喊大叫,因此,教师的声音若过小过微弱,常常会使幼儿听不到教师的指令,影响师幼沟通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发音的训练,尽量的吸气深一点,为发音做好准备,有个词说“气沉丹田”,教师虽不用到达这种高度,但经常性的慢速朗读,注意说话方式,达到字正腔圆的目标,将不仅仅促进师幼交往的质量,也将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
再者,教师应当注意节奏的控制。与幼儿的交流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不能只追求活动的进行而不追求活动的质量。以组织语言活动为例,试想,若是某位教师只是毫无波澜的将一个故事读给儿童听,以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会感兴趣吗?他会控制自己不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吗?显然,答案是不能。因此,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时,应注意说话要有节奏感,要有适当的停顿,从而达到时刻保持幼儿的兴趣以及话语对幼儿具有吸引力的目的。
教师还需要对声调进行控制。合适的声调,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语词的使用技巧;首先应该词准意切,通俗易懂。教师与幼儿交流运用的语言应照顾到幼儿自身的直观经验性,应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可以联想到具体的事物,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语言,获得有益的成长经验。
再者,教师的语言应该亲切热情,文明礼貌。同时,教师语言应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生动诙谐的语言能够减轻幼儿在园的压力感,使他们身心找到放松的方式,也许这些语言只是让他们哈哈大笑了一下,然而就是这样的小细节,久而久之,就会使幼儿爱上幼儿园的生活。
体态语言的适当运用;体态语言的适当运用,能够增加语言的饱和度,使语言活灵活现,更加的真实。某些活动的进行不是单纯依靠口头语言就可以完成的,在实施活动时,可以加入必要的体态语言。
四、运用语言策略
合适建议;对幼儿提出教育要求时,教师应注意把材料变为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有感情、有思想的形象,运用平等性的语言,传达给幼儿。要注意不要规定幼儿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是让幼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独立的方式或与同伴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应清楚,对于幼儿的批评、干涉越多,越会影响师幼交往的质量,越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愉快表达;无论何时,愉快的表达总会让人觉得身心舒畅、如沐春风。教师无论何时在与幼儿沟通时都应该保持愉悦的情绪,心平气和的和幼儿交流。愉快的表达常常使人易于接受意见和批评。幼儿园不乏有性格倔强的幼儿,教师在对其进行积极、正面的表扬时,他往往乐于接受,但对他提出建议时,若语言过于激烈,往往会使幼儿产生抵触情绪,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时刻保持良好的态度,耐心的与幼儿进行沟通。同时,教师也要控制自己不受情绪的左右,教师应时刻谨记,无论幼儿做的正确与否,都不要加入私人情感,无论正面的表扬还是对幼儿的建议和批评都要运用恰当的语言,使幼儿乐于接受,保证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适时鼓励;教师的鼓励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力量。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你真棒”“好孩子”“继续加油,你可以的”“真不错”“你一定行”等字眼,这是教师鼓励孩子常用的语言,能够给予幼儿莫大的安慰和力量,使幼儿不惧怕困难,肯定自我,更加主动、积极、认真。教师的举动看似平常却不仅使幼儿获得了正确的知识,还很好的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鼓励的力量,比我们想象到的还要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