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关系是幼儿教师与幼儿通过交流互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但不固定的人际关系,不同的幼儿与教师所建立的师幼关系是不固定的。师幼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影响幼儿认知情感的发展与社会性的习得,并对幼儿人格特征和日后新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幼儿园,且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大,教师作为幼儿在园中交往对象的唯一成人,这便要求教师在与幼儿建立师幼关系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念,亲和的举止态度,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正确认识教师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师幼关系不仅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感受到似家人温暖的爱,幼儿在温馨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良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在日后与人交往时更大方自信,能交往到更多的朋友,建立自己广泛和谐的社交体系;良好的师幼关系,能够弥补特殊家庭幼儿缺乏的关爱,幼儿能从幼儿教师这里得到情感安慰与补充。师幼关系是幼儿最初情感关系的出发点,是影响幼儿终身的重要因素。
师幼共同参与活动的时候,教师应正确定位自己在活动中的位置。在活动中,教师是幼儿的保护者,孩子的安全最重要,教师必须要让幼儿活动在自己可控制范围内,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教师是幼儿的指导者,当幼儿面对难题无法进行下去活动时,教师应该介入活动为幼儿指点迷津;教师是活动中的伙伴,教师应该以同伴的形式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与幼儿在一起玩耍的乐趣,和幼儿建立亲密无间的友谊;教师也是活动的观察者,一次完整的活动,都应该有一个活动观察记录。教师详细记录本次活动的流程,问题等,在活动后反思总结活动的优缺点,增进优势,改进不足,为日后能更顺利开展活动做铺垫。
二、师幼交往人格平等,相互尊重
师幼关系是一种既平常又特殊的人际关系,它的平常性在于师幼关系同样属于种种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而它的特殊性则在于这种关系具有多层次性。
首先教师的交往对象是与自身年龄、经验等相差较大的幼儿,教师作为成年人,是幼儿的保护者。其次在幼儿园中,教师担负着保育与教育的双向职责,教师要照料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从心灵上给予幼儿温暖与爱,在这层关系中,师幼胜似亲人。并且幼儿教师同样履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职责,对于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烈的幼儿,师幼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最后,在幼儿玩耍活动的期间,因为教师了解幼儿,懂得如何与幼儿协同合作,此时教师与幼儿是亲密的伙伴。
教师与幼儿在年龄上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因此也就决定了教师作为成年人,要做到幼儿监护人的职责,不仅需要解决幼儿一日就餐睡眠问题,也要在园中时刻关注幼儿的举动,防止意外伤害等。其次,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是一种有目的的指导,幼儿根据教师所引的方向进行活动与思考,而非自己的主观意愿,因此双方的主导性是非对称的。
最后,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不对称的,在这里的不对称地位是指教师在文化知识上、人格力量上的权威性大于幼儿,师幼关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导致教师的权威性。我们有时候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对于一个幼儿与教师之间存在异议的时候,往往其他幼儿更倾向于教师,他们在大脑中形成这样的判断:老师的知识权威性远大于他们,因此老师说的肯定正确。虽然这只是一种幼儿并不成熟的思想,但是我们从中发现现实中必须正视承认教师的权威性,然而教师在幼儿心中具有了权威感,幼儿才能接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但是教师权威也是有限度的去使用的,不可将这种权威变质成为一种统治者的居高临下,需要教师准确拿捏这种权威的限度。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将教师的地位抬高,认为长者尊贵,幼者卑微,因此相应的幼儿的人格地位就被弱化,人们认为即使教师对幼儿实施体罚,这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教育,幼儿的人格权利没有得到时代的认可。之后,随着教育理念日新月异的进步改革,幼儿逐渐被视为一个独立且被受尊重的个体,教师与幼儿人格平等。
师幼良性互动中,教师作为长者,幼儿应当尊敬师长,以礼相待;同样幼儿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人格地位,教师不能认为幼儿社会认识浅薄,什么都不懂,而轻视幼儿的观点,随意侮辱,体罚。在交往过程中,应该俯下成人的视角,与幼儿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思考,进入孩子的世界里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做到平等的交往。幼儿得到尊重的同时,才能真正的尊重教师,进而实现师幼平等互动。
三、尊重幼儿发展的特点与差异
每一个孩子出生后,都有不同的指纹,不同的样貌,不同的性格,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些个体在之后的发展遵循着相似的发展规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分化。
因此,教师首先要在了解幼儿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幼儿之间存在的分化差异来拟定适用于幼儿成长的教育方法,在幼儿可达到的范围内来进行教育,不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在孩子成长中,有一句“三翻六坐九爬”的育儿经,意思是三个月的孩子可以做到翻身,六个月学会坐,九个月学会爬。但是这只是根据大部分孩子成长中总结出来的口诀,在个别的孩子身上可能会出现误差,有的孩子可能是先学会爬,后学会坐,但这并不是值得大人忧虑的事情,因为这种误差并不影响孩子日后的生活;同时这句话也反映出孩子的成长都是有之自然规律的,作为育儿者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
其次,教育者应该正视幼儿之间的差异性。生活中有时候会发现个别“迟缓儿童”,这类儿童智力发育较缓慢,因此在学习上与其他幼儿相比较落后。但教师面对这类幼儿不能提早下定论此幼儿为智力低下,疏远这类幼儿,教师消极的情绪会感染给幼儿,使幼儿更加自卑。有些幼儿可能是在此阶段发育较其他幼儿迟缓,因此有差异性,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关注幼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在哪里,帮助幼儿攻克困难。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承认发展差异性,因材施教,幼儿才能健康自然的成长。
四、合理满足幼儿的需求
在认识幼儿的基础上,教师作为幼儿在幼儿园的“重要他人”,要适时关注幼儿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为幼儿创造条件。
在幼儿入园时,幼儿此时最需要的是亲人的呵护关怀,因此教师要满足幼儿在此时的情感需求,安抚他们对陌生环境的不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各方面能力也在快速发展,比如说对于大班幼儿,数理能力较强,更喜欢动脑的游戏,教师可以在活动区投放一些数字宝宝等游戏卡片,让幼儿在游戏中动脑动手,增强智力。
在幼儿需要某种需求的同时,教师需要理性的思考是否应该满足这种需求。有些家庭可能由于溺爱孩子,让孩子过分依赖大人,使孩子养成了生活上的不良习惯。教师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是坚决杜绝的,假如说一次两次的妥协幼儿,不仅会使这种幼儿难以改掉坏习惯,也给同班的其他幼儿造成了错误的示范。